1月6日-7日,来自全国各地700余位教育公益和教育界代表齐聚杭州,出席第五届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两天的时间,我们反思了十年来走过的教育公益之路,探讨了教育公益同仁共同关注过的问题,分享了许多教育变革的实践经验,也促成了许多教育机构的联结共创。
今天推出的是连续五届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的策划人,北京市西部阳光基金会执行理事梁晓燕的发言《十年:教育公益组织发展面面观》。
十年:教育公益组织发展面面观
各位公益同仁们,大家好!今天相聚在这里,回顾教育公益这十年以来一起走过的路程,我们中间的很多人都是见证者。
这个话题要从五届“双年会”说起。
从2009年11月开始,我们在北京、广州、西安、成都、杭州,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教育组织双年会。每一届都有至少30家公益组织来分享他们的经历,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成果。这五届有超过110家机构参与了我们共同的交流和分享,参会人数从第一届的100多人到今天会场的700人。
做一个简单的回顾,2009年第一届年会上,我把中国从1989年到2009这20年的教育公益业务类型做了一下分析。
在2009年,以志愿者为主的支教、助学教育公益组织占绝大多数。第二类是开发和提供多元教育资源,以及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公益组织;开办公益学校、教育公共政策调研与倡导、社会化学习的教育公益组织非常稀少。
2013年西安第三届年会上发布了一个报告,除了刚才说的六类之外,我们又有了四种新产生的业务类型。发展非常明确的一类,就是基于学科或综合素养的课程发展。
一般某个公益组织偏向某类课程,真正做综合课程的并不多,但是某类单项课程的组织越来越多,包括阅读。阅读这个门类是发展最为迅猛的,还有艺术、科学、财商、综合活动和社会化成长,这些课程的提供是比较重要的点。还有一类是以留守关爱为中心的综合支持,这些不完全基于学科教育。
特别要讲一下的是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2009年之前关注学前教育的公益组织几乎没有,而到2013年已经有了相当规模,也就是说已经有一批机构在从事。还有一类是教育信息化手段的技术支持与培训。
2017年教育公益组织业务类型,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基于规模化的教育产品研发与推广。这个研发与推广既有基于互联网的、非互联网的,也有高技术的和低技术的,甚至有不依赖于技术,但有比较好的进行规模化推广的产品的出现。
第二类是以基于创新为特征的综合业务,包括互联网支教、新型学校、多元学习空间,多元学习空间。有的就设置在学校,有的设置在社区,这种多元学习空间已经打通了学科,是以学生的基本素养、成长来作为工作内容。
另外一类是基于县城、乡镇社区的儿童学习中心。这可能是未来教育公益非常大的增长点。再接下来我们会看到社会企业、教师自组织的涌现,这个部分大概在2013年以前非常少,但之后四年是呈批量涌现。
我们给每个参会者都发了一个图谱,在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会上,我们都在不断地更新这个图谱。
竖排的是深度,横向是跨越着不同内容的连接。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类的公益组织发展的程度以及做了什么、还有哪些应该做的、密集度、现在需要更被关注的东西。我们希望向教育公益的同仁们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一个整体的思考。
▲教育公益十年变化趋势图谱
接下来讲几个变化的趋势。
第一,上得起学——上得会学——上得好学。我们在十年前关注的还是上得起学,还有很多是要去资助、要解决上学的周边问题,并不是上学本身,而是上学的周边问题。然后我们关注的是上得会学,专注于学科当中会有什么问题,老师有一些什么困难,我们要去帮忙,我们去帮助孩子们在现成的教育体系里面学得会。第三个阶段是上得好学,孩子们去上学,上学意味着什么?上学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对他们的生命发展意味着什么?该做一些什么?我们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什么?这样的一个变化在这十年当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
第二,分工细化、专业性挑战。我们的图谱里面已经有了非常多的专业能力、专业准备、专业力量,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往深度走,我们公益组织普遍化地都在经历着专业性的挑战,很多组织在这个挑战当中经历了它们的困顿和痛苦。
第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跨界融合。大量的社会企业、大量企业CSR、大量教育专业机构,还有我们的教师自组织,这些原本不在教育公益事业当中的组织都已经成为教育公益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也要特别讲一下,我们每次年会都发布教育公益组织名录,原来的教育公益组织名录只是教育类的公益组织,今年已经把跨界社会力量的参与,把五类机构都列入了我们的名录,我们看到教育公益的力量正在更加跨界,通过跨界产生叠加效应。
第四,新型组织形态出现。什么是组织?组织就是一个个小单元,可是随着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化学习,随着联盟化的出现,我们会发现整个教育公益组织形态有了很多变化。一个个组织都在往横向发生联系,所触动的不是1+1=2,完全1+1大于2,甚至胜于10。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非常明显的案例,但是完全可以期待。
第五,有赖于人的深度参与的支教工作难度增加(村小、寄宿制)。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呈上移趋势,真正进入到村小和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组织正在减少。
第六,扎根在偏远农村的组织减少。我们每年在招募的来源当中也发现这个问题,现在扎根村小一线的组织是在减少。这个趋势应该如何看待?究竟应该放在什么框架里面看待?我现在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我想还需要再看两年,看两年以后我们会发现它到底是一种新型业态的正面的表现,还是教育公益组织发展当中的一个大问题。
基于观察的几点思考,我发现大多数教育公益组织正在被三个问题所困扰
一是何谓教育公益组织的专业性?我们一定需要具有教育专业出来的人吗?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们是否可以做到专业性?“专业性”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二是规模化是什么?不是什么?我自己想了很多,但是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不能细说。
三是教育成效的“快”与“慢。一方面,我们在讲这么多孩子需要帮忙,我们需要讲效率。但是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质是“慢”,人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那么公益组织在“快”、“慢”之间如何把握,在什么阶段需要考虑“快”的阶段,在什么层面需要考虑“慢”的问题,要培养什么样的心态?
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我自己总结了几点。对于教育公益组织来说,这几点可能是我们大家普遍都可能会面临,希望大家能够去思考的问题。
第一,不自我设限,跟着教育规律和学生真实需求走。包括规模化问题,包括要什么样的技术产品问题,包括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影响教师问题,我们并没有一个标准,我们并不是要给自己一个设限,而是深入到了学生当中,深入到了教师当中,最真实地去感受。我们会发现教育规律是一个慢慢呈现出来的东西,当我们做的时间足够,当我们诚心诚意去做的时候,我们会触摸到这个东西。
第二,不求完美,求协同,求演进。很多事情都是在逐步逐步发展,教育的事情没有一开始最佳预设,最佳预设只存在在我们的愿景当中,但是教育的行为就是慢慢地在演进当中,慢慢地在体会当中,我们自己作为教育人也是在慢慢的体会当中去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三,不求整全,求散点切入,求逐步撬动。从某个切入点开始进入。第四,不急于求成,相信长期耕耘自有收获。
在教育变革的思路下,重新寻找公益行动的着力点。
五个方面:一是对教育变革大势的认知和敏感;二是对教育公平(最弱势人群)的认知和关切;三是对互联网+大环境下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四是对新手段、新方法、新路径的开拓;五是对志愿者、志愿精神始终如一的倚重与弘扬。这是公益的核心,当我们强调专业化,强调效率的时候,同志们,志愿者永远是公益组织需要去倚靠和弘扬的,找到志愿者和专业力量最佳的结合点。
教育公益并非万能,谁也不能单枪匹马改变天下,因此协作合作太重要。教育公益组织真正的力量来自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在进入、在努力:
胸怀教育理想、眼里永远有“人”、以开放进取的心态积极作为、以平静接纳的诚意静待花开。
在座的这些人一定就是教育公益组织最有力量的那些体现者,我们中间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人。让我们以开放进取的形态积极作为,以平静接纳的诚意静待花开。谢谢大家!
(本文转自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作者梁晓燕)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