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东瓜 3月26日
近日,专注于STEM教育领域的上海STEM云中心向芥末堆独家透露,目前已经完成由火山石资本、创新工场领投,经纬中国跟投的数千万A轮融资。此前,上海STEM云中心陆续获得过经纬中国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以及经纬中国追投的pre-A轮融资。
STEM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教谁?STEM风起的这四年,这四个在学界和产业界吵翻天的问题,直接决定了从业者的未来走向。
如果你认为,STEM就是以编程、3D打印、机器人拼搭这些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科学课程,那么在服务上,你的增量很可能只在于硬件产品,而不是课程服务。硬件产品卖入学校在一开始不难,但如果没有足够优质落地的课程让这些硬件流转起来,这门生意只能慢慢转冷——经历四年的市场洗礼,校长与老师们早已不是当初的“小白鼠”。
四年过去,不少企业开始感觉到寒意:B端的生意有些凉了,C端的生意却因为市场认知的问题,依旧“不好卖”。
“我们现在也在慢慢布局C端,像一些在体制内颇有资源的STEM教育平台,也在担心学校风口变冷,开始通过我们进入教培市场。”一位南方STEM企业市场负责人曾这样向东瓜透露。不止是这样,资本市场同时也释出这样的讯号。
根据数据统计,在2017年的少儿编程领域,资本市场投出了超过2亿的资金,而在2016年,这个数额甚至没有突破5000万。虽然项目轮次停留在天使轮,pre-A轮居多,但项目在市场遍地开花,这个年轻的,易于被标准化,依托于编程技术的领域正展现着井喷式的勃勃生机。
而对于在2014年就起步的STEM教育领域,2017年,获得投资的标的则大部分来是服务消费者市场(to c)的公司,如德拉学院,火星人俱乐部。已经活跃了4年多的STEM市场,目前唯一被披露跑到B轮的企业也只有寓乐湾、Makeblock这两家。
四年可以意味着什么?对于一家K12教育公司而言,足够让他从天使轮跑到D轮。然而对于一个看似光鲜的风口区——STEM教育领域来说,不少企业仍旧停留在摸索,维生的阶段。
为什么会这样?还是要回到最开始的问题,STEM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教谁?
上海STEM云中心在2015年接受芥末堆收集后,给出了几版答案。依据答案的不同,这一家在STEM领域小有名气的 to b类公司经历了数次迭代与转型。在2018年伊始,上海STEM云中心对芥末堆独家透露了自己获得A轮融资的消息,并和东瓜一起复盘了2014到如今的这四年。
“技术于STEM教育就好比菜刀与菜谱”
2014年,上海STEM云中心主要依托上海科协等机构的力量为中小学的孩子提供科学课、STEM课程的授课服务,企业直接派出老师进入中小学,科学堂等B端教授STEM课程。当时总共服务60余所中小学,集中在上海地区和周边市场。
STEM是什么?STEM始终是一种以项目制为形式,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式教学方式而不是单一科目,或者某种技术的传授。这是上海STEM云中心创始人张逸中一直以来的回答。
“技术于STEM就好比菜刀与菜谱。做一道菜可能用菜刀,可能用水果刀,但是目的都是要把菜做得好吃,不能为了一定要用某种刀去限制菜谱。”张逸中在2015年这样向芥末堆比喻。
时年,由于政策风起,市场上大量的3D打印厂商期望借助3D打印技术与STEM之间的关联,将自己的“课程”包装为STEM课,让自己的3D打印机搭载课程进入学校,一时之间,很多学校大量采购3D打印机。
“但是你看看在教什么?说它是3D打印机说明书都不为过。”2015年,张逸中的办公室内就摆着一台甚至能支撑工业用的大型3D打印机,他从书架里找出一本3D打印STEM课程教材翻给我看,教材的编辑逻辑很简单,以3D打印建模软件为线索,除了第一课是认识3D打印机以外,此后的课程就是让学生从打印一个圆柱开始到最后一课可以让学生打印出一个需要更复杂工序建模才能打印出来的义肢。
“如果只用单一技术去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教的就是技术,而不再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方向的项目制思维课程。”张逸中说:“从A点去到B的路有那么多,每个问题解决的方式也绝不是单一的,如果只局限在一种技术里,反而限制了课程的思考。”
“剧本式”教学
基于当时的思考,张逸中选择了上海STEM云中心发展的路。不做单点技术,以STEM的解决问题的项目探索式思维来研发基于不同知识点的课程,如使用导电墨水的课程纸电路,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的DNA项链,物理知识为载体的课程水火箭等等。张逸中期望云中心未来的方向是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平台,可以与各类硬件合作,也可以搭载不同主题的课程进入学校。
那么应该怎么教?2015年,企业主要是派老师教为主,到后期,不少企业把课程直接交付给学校,期望运营更轻。STEM云中心在2015年到2016年开始尝试这种方式。在STEM教育刚刚兴起的2016年,不少学校还在探索阶段,如何完成交付成为了很大的问题。
东瓜在2016年探访台湾STEM企业力翰科学时,负责人吴志荣曾说自己会交付“剧本”给教师,让老师“饰演”演员的方式轻松上课。这种交付方式在当时颇为流行。不少企业在给学校提供服务时,除却给教师培训基本技术外,将授课教案,演示文档所有物料都为教师准备齐全,教案甚至精确到什么时候该给出怎样的“笑话包袱”,期望教师能零差别复刻课程。
彼时,上海STEM云中心也试用过这类方式进行交付,虽然这样的课程可以确保学校拿到之后就能开课。但是如果只是单次售卖,这样的交付模式几乎扼杀掉老师再创作欲望,课程研发完全交给了离学生还有一段距离的教育企业去完成,很显然,这种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老师没办法再迭代课程,在后续的师资培训上也存在瓶颈。
“我也很无奈啊,但是一开始课得先上起来。我觉得这个领域下一个增长点就是在于怎么让学校真正能用STEM教育理念教学,老师自己有研课能力。”张逸中在提到这一行业痛点之后曾这样评价这件事。
“顶层设计”与“师资培训”
2016年3月,上海STEM云中心开始探索师资培训这件事。不再是原来交给渠道商进行的技术类培训——教教师用设备,使用STEM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教师原动力,让她们自己掌握STEM教学和教研的方法,可以去识别和迭代课程。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难,许多企业曾经都抱希望在教师身上,但很多时候都会失望反馈:一线教师积极性太有限,做这件事就显得费力不讨好也没有即时收益了。
这件事却反常地在上海STEM云中心的项目中出现得不多。
张逸中介绍,目前,他们对学校服务的方式几乎都是从顶层设计开始——不是给学校提供单一课程服务,而是为学校输出整体解决方案,即告诉学校如何开展STEM教育。这一系列就会包括了解需求,根据需求与课程内容建设STEM实验室,为学校负责教师提供成长与职业发展规划,以及课程服务等一系列售后工作。“谈入校,可能更多是渠道商来,但是对接学校我们自己会负责全部的售后。”张逸中补充道。
(上海STEM云中心以教师为受众的品牌 teacher go)
当与学校建立的不止是课程与物料的供需关系,师资培训这件事在张逸中嘴里似乎变得可行性高了很多。“我们会在引进课程前就与学校任课教师确认方案,我们会优先选择积极性更高的教师,并为教师提供一定发展机会。”张逸中说。据他介绍,上海STEM云中心会为教师提供去全国各地的学习观摩活动,为教师提供发论文的渠道。这些机会,对于以职称论资历的一线教师来说,确实相对优厚。而对于热爱STEM教学模式,有探索欲望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强势的资源支持。“若教师在云平台上发布的课程被其他人使用,我们还提供知识产权费用。“张逸中补充道。
顶层设计带来的不止是交付方式的改变,接收到更多的需求,上海STEM云中心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比原来“看得开”了很多。
“原来我会很排斥纯粹教技术的课程,我觉得这不是STEM,但现在我觉得也应当尊重学校的需求,和这些课的意义。”张逸中说。在实际操作中,张逸中发现部分学校对于编程、3D打印这类技术课程是真的有需求,但并不知道STEM教育该如何操作。“在我们的课程平台我们也会放入这样的合作类课程,作为STEM课程的技术补充与入门学习,但是在整体STEM教育设计上,我们会逐渐把学校引入STEM教学的路径。”张逸中说道。
一旦与学校建立合作,上海STEM云中心会尝试将课程运营团队与各个服务的区域绑定,组建课程研发小组。让各区域进行STEM教学的一线教师汇聚起来,每月进行一次课程研发讨论。“这件事或许真的在短期看不到利润收益,但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初衷。我可能不是最会‘卖’的,但我足够用心做教育了。”张逸中这样评价这项在目前阶段看起来“费力未必讨好”的业务。
课程的体系化与阶梯
当与学校教师有更深入的联系,上海STEM云中心的课程问题也一点一点暴露出来。2017年,上海STEM云中心的课程主题繁多,但并不成体系,也没有考虑课程衔接的问题。加之在对外发声上的疏忽,不少人开始诟病其课程没有更新和衔接。
在上海STEM云中心过去的课程体系逻辑里,他们的课程都是模块化放置于课程库内,后期针对不同学校的需求,通过重组,组成课程体系提供给学校。但在经历与教师合作的过程后,张逸中也发现,其实一个课程主题可挖掘的价值还能发挥到更大。
2017年10月,云中心的课程开始改版。“我们原来可能只在意内容上的覆盖,没有考虑主题连贯,但是那个阶段,我们对‘课程不在多,在于精’这番话有了新的理解。”张逸中回忆道。
虽然在外界眼中,看到的云中心课程主题还是那些,但实际上,新版课程已经做好了衔接。拿2015年芥末堆曾报道过的DNA项链课程举例。在该堂课程中,学生要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为自己做一条专属自己的DNA项链。
(上海STEM云中心官网DNA项链课程介绍)
“当时,老师觉得DNA项链完全可以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张逸中说。跟随着教师思路,他们为每个学段又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目标,让每个学段的DNA项链课程有了自己的展现形式。
比如在小学段时,小学对于科学的认知只来源于科学课,课程会更加强调动手,让小学生去尝试,去体验过程,培养科学兴趣,但在知识点的探究上不会太过深究;在师资培训上更关注的也是教师如何设计这门课,教师如何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了初中阶段,课程注重建立严谨的STEM方法论流程,如何建构推理DNA的机制,更加注重定性分析,形成完整的研究项目思路。到了高中,则更关注定量的层面,如何去测量,如何去定比例,计算,这些知识会更加注重与大学项目的衔接。
初探C端
虽然主要市场一直是学校,张逸中却也一直没有放过对于C端STEM教育市场的探索。在积累了几年与科学馆等单位的合作课程经验后,上海STEM云中心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今年,小小云学院这一C端独立品牌出现在上海STEM云中心的计划上。该品牌将以线下学习中心为据点,建立在线化,基于全球的STEM学习中心。而在核心特色上,小小云学院仍旧是以课程为主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接触到各类STEM教学支持资源的方式去进行STEM课程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小小云学院完全独立研发了整套针对C端的课程体系。
小小云学院负责人董蓝蔓以云学院课程宝藏探测器为例向芥末堆介绍了云学院的教学逻辑。宝藏探测器主题课程主要是引入金属探测器概念,通过让学生了解金属探测器,从工程思维的角度让学生动手自制一个金属探测器,再让学生进行基于目前习得知识的再一次思维拓展。
除却使用STEM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这一概念,通过科学方式去探究制作外,课程还将走入实际生活,针对这一课程,云学院与上海磁浮交通科技馆进行合作,组织营地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地图使用金属探测器寻找丢失的“宝藏”。课程最后,云学院再利用STEM云中心的海外资源,为学生远程连线国际电磁学研究专家,让学生了解到目前这一技术的最前沿情况。
据董蓝蔓介绍,今年小小云学院计划在上海开设7个点左右初探C端市场,除却课程培训外,也会为致力参加科创类、机器人类世界大赛的学生进行专项辅导。“小小云学院与STEM云中心完全独立运营,但在资源上是共享的。”董蓝蔓补充道。未来,小小云学院将为报名学员提供海外夏令营、赛事辅导、 线下学习中心、海外学会参观,场馆参观或营地教育,高校实验室开放预约等各类基于STEM课程支撑的活动。
“但这并不会更改上海STEM云中心目前的道路,我们还是会以对学校提供STEM教育解决方案为主要业务,这次的C端品牌建立,算是我们对于STEM教学形式的一次新的探索吧。”张逸中补充道。
“如果我们走不通,那就再回去”
回到3年前的那次收集,张逸中曾向芥末堆说出过自己的心愿:将STEM教学完全与K12学科融合,提高教师工资。目前,这一理想仍旧被上海STEM云中心践行着。
“如果你对STEM教育的理解只是在技术分类培养的层面,那可能确实觉得这股风淡了,毕竟学校对STEM教育的理解也深了,现在STEM教育正走入深水区。”张逸中对于STEM教育的风声这样回应。
他透露,云中心下一步在做的事也是基于此——将STEM教育师资培训拓展到K12的全学科,寻找与各学科部分的融合点,让各学科教师都能在各学科开展出有意思的项目制教学,课程设计拥有自身特色。据了解,上海STEM云中心正在探索STEM与数学课结合的师资培训课程。
目前,上海STEM云中心服务的学校早已不只在上海,而是包括四川,深圳,云南等很多省份的400多所学校。财务状况也一直处于年营收千万的状态,并保持持续盈利。
“我也会焦虑,怕我们走的路最后并不正确,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再回来。”张逸中直言。很显然,他对于STEM还拥有很多的美好期待。目前,以课程内容研发为核心针对学校提供STEM学服务的企业依旧很多,包括对学校直接提供授课的青橙创客,对一线教师提供资源共享交流平台的ICE,依托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禾斗教育等等。
后记:
很多人都有温柔改变“填鸭式”教育的期望,在STEM教育行业,你也能看到很多不同领域的人(极客、工科技术科背景的技术股、学者、甚至相当多公立校一线教师)组成团队陆续加入创业队伍。这种兴盛并不仅是因为政策吹风,或是资本鼓动。而是STEM教育真的让很大一部分人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魅力:教育不再是教师的直接性讲述,而可以回归到学习与探索。一切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化的项目制探究,并让习得知识落到实处,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思维,创新意识等多方面能力。
或许在未来,STEM不叫STEM了,但这种课程设计的理念一定会一直存在,并被探索下去。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