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本文的作者张旎,是中国第一家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从小应试教育中的优等生,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她却说,当她顶着光环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对她造成最大挑战的不是学业的繁重,而是对学习的理解。她搞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经过验证的长期有效的学习方式,在那边不灵了。
这让她开始认真思考应试教育所形成的认知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应付考试,是不需要深度学习的。这造成中国学生,包括她这样的优等生,深度学习力的丧失。
这最终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儿童博物馆是没有展品的,核心理念就是给儿童提供深度学习的场景。
如果我们渴望孩子能够进行深度学习,那么超越我们自己的认知局限便是必修的功课。
——蜂窝儿童未来教育
深度学习在我看来是这样一种能力:
对这个世界的观察细致入微,形成十分深刻的理解,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开馆已经两年多,这两年多以来,场馆接待了6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体,来参观的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基金会、青少年活动中心、企业、博物馆等等。这600多个团体中,我亲自接待的有近百家。我接待来访的人基本有两种:
一种人在我介绍展区和展项内容的时候,会迅速扫一眼这个区的展项,然后匆匆向下一个区走去,整个看馆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另外一种人听完我的介绍之后,要亲自去尝试每一个展项,询问很多问题,看馆时间有的会长达1个多小时,在场馆玩得不亦乐乎。
时间长了,我的接待模式也有了两种,面对匆匆浏览的群体,我会简要介绍展区名称、展项名称,加快看馆速度;面对兴致勃勃的群体,我会讲展项背后的设计理念,儿童的互动方式、家长的参与方式以及过程中儿童的收获,根据对方的问题,我还会提供更详细的国外案例或介绍。
看到这儿,我想你应该已经明白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和不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人的区别了。
能够进行深度学习的人,在看到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首先做到的是清空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因此任何看似简单的事物都能被他们挖掘出非常丰富的学习意义,都能够提出大量问题;而没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通常是这样的状态,一眼扫过,真简单,没什么好看的,都知道了。 “熟视无睹”是深度学习的大敌。想想看,当你一直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下,真正的学习怎么可能发生?
两个星期前,我在一家长学校的系统思维课程正式开课,第一节课讲系统思维第一步--观察,课程在线讨论环节中,立刻就有学员领悟到了这个课程的意义,我最喜欢的一个评论是:“不是世界没趣,是自己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悟,可是我们究竟是怎么变瞎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讲起应该最有说服力,因为我是应试教育中的优秀学生,从小到大考试成绩基本都是前几名。接受过应试教育的人应该学习经历都差不多,上课通常不能提与课堂学习无关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而老师的提问通常都是有标准答案的,答不上来或答错了会挨骂,跟考试无关的都不是学习重点,如果质疑老师教授的内容,基本会遭到批评。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历练十几年后,尤其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优秀学生,很多人的思维模式基本是这样的:
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标准答案都在书里或掌握在专家手里;
不去质疑书上的内容或专家的言论;
注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到底学会了什么,自己对什么感兴趣;
学习跟考试或工作无关的东西就是浪费时间;
判断一个观点只有正确和错误两个选项;
擅长接收记忆信息,不擅长提出问题。
这种思维模式更可怕的一个特点是,因为我们在教育系统中是优秀学生,所以,我们从来不觉得自己的思维有什么问题,之后导致的更可怕的结果是路径依赖,以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导致自己优秀的原因,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孩子。
几年前有一篇文章写了中科院进行的调研,调研结果是过去30年1000多名高考状元无一成为行业领袖。这些状元拥有刚才列出的在应试教育中能够绝对胜出的思维模式,用这种思维模式想要给社会做出杰出贡献却非常难,因为当状元不一定需要我说的深度学习的能力。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是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之后,在哥大的学习,学习内容本身只是一方面,而学习过程中对思维持续的挑战对我的影响更大,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哥大的第一堂课,教授进教室上课,没有教科书,海阔天空讲了一会儿之后,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我突然发现自己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没什么想法,也提不出什么问题。记忆中的课堂里,老师从来没有问过我有什么想法,偶尔只会问听懂了没有。这时候,大脑进行的激烈思考是:
教授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同学们提了一大堆听起来跟内容相关性不大而又不靠谱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价值?
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很多观点听起来似乎并不着调,难道这不是在浪费时间?
我对学习的理解在那一刻受到了挑战,因为我要努力去适应和理解这种课堂交互方式。
第二件事是在学一门关于全球教育及经济发展课程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一本参考书去读,这本书的内容是从古到今世界各国经济学流派及代表人物的思想及观点,其中有一页半是关于卡尔•马克思的介绍。马列在我曾经接受的教育里是必修课,从高中到大学,我们花了大量时间都是在学习这一个人的思想和观点,当然我当时的学习纯粹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完全没有去想过这个人观点的是非对错。当把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众多思想流派及发展过程中的一页去看的时候,对我的冲击是巨大的,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狭隘和肤浅到一种可怕的程度。
第三件事是在教育私有化这堂课的时候,教授拿了一篇文章让大家去看,看过之后谈谈自己的想法,我看完这篇文章的论据、论点之后除了记住了作者的观点之外就没有什么想法了,当教授从作者的论据开始分析,把这些论据的不充分性讲明白的那一刻起,我理解了什么叫批判性思维,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多年的考试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和记忆信息的强大能力,而这个能力让自己对于事物很难形成自己的判断,基本都是在搬运别人的观点。
如果你并不是一个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的人,如果你一直都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当你遇到这些事件的时候,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但这些事件对我最深刻的刺激是去反思自己一直以来赖以成功的思维模式。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去认真思考应试教育所形成的认知缺陷。
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缺陷只是一个起点,有意识地不让认知缺陷左右自己的判断,以及有意识地不让这种认知缺陷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就成了每天的功课,绝非易事。
研究儿童博物馆教育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个再生的过程,当深入这个领航儿童教育的领域里不断研究的时候,一方面我开始清空自己去重新认识和理解世界,另一方面,我也找到了引领下一代成长最基本的方法。这些年全身心投入这样一个领域去实践,回头看来,收获最大的是自己。
再生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是分享,因为我相信跟我有相同经历的人不是少数,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丧失了深度学习能力,如果我们渴望孩子能够进行深度学习,那么超越我们自己的认知局限便是必修的功课。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父母训”,作者张旎,原标题为《我们已经丢失的深度学习能力如何让孩子拥有? 》。
来源:父母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