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日前,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报告》。
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3月31日,A股市场一共363宗IPO活跃申请正在处理中,其中24宗已通过发审会 ,并将轮候上市。
36氪研读上述报告发现,对比来看,中国內地2017年新股发行数量创历史新高,而2018年第一季新股发行数量“明显放缓”。
显然,德勤最新发布的这份报告颇耐人寻味,其中多个观点引发投资者关注
2018年Q1A股IPO否决率高达45%
截至2018年3月31日,一共71只新股上会,其中32只已审核通过,3只取消审核,32只上会未通过,4只暂缓表决。
截至2018年3月31日,今年以来在发审会上被否的企业已达到32家,否决率为45%,加上待表决、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等情况,发审会通过率仅为45%。
2017年全年否决率的比例则是18%,通过率在八成左右,否决比例明显高于去年,通过率也明显低于去年。同时, 数据还显示,在2018年第一季度,已有逾60家企业撤回IPO申请,其中仅3月份就超过30家。
从总数量来看,截至3月31日,等候上市的正常审核状态企业数量为363家,显著较 2017年同期等候上市的511家减少148家;另有16家企业因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中止审核,将在更新财务数据后恢复审核,堰塞湖问题已大大改善。
“独角兽企业”最快3个月审完
德勤在上述报告中指出,富士康通过特殊通道IPO引起投资者关注。同时,证监会发行部近日对相关券商作出指导,包括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高端制造在内的4个行业中,如果有 “独角兽”的企业客户,立即向发行部报告,符合相关规定者可以实行即报即审,不用排队,“两三个月就能审完。”
富士康一系列纪录的背后,是整个A股市场的大变革。 A股正致力于培育一批自己的科技公司, A股发行上市制度要向新经济靠拢,一些境外上市的科技巨头的回归也成为可能。
港股全年将产生150~160只新股
具体来看,港股在Q1整体表现很活跃,目前已完成64宗新股,数量冠绝多年,但融资总额仅为244亿港元,与往年相比几乎没有领先优势。
再看港交所的新股构成,主板、GEM数量各半,仅前5大新股就占了174亿港元,整体较去年同期的86亿港元大幅上升102%。GEM成为港股活跃的重要推动力。
与此同时,房地产相关行业重回前5大新股行列,两只都是来自中国地产相关的企业。而位列前三的大型新股IPO融资额仅占主板融资总额的7成,与2016年同期的276亿港元相比,有所下降。
港交所Q1的新股有超4成以10~20倍的市盈率上市,超两成以20~30倍的市盈率上市,前者较去年同期的54%有所下降,而后者则增加了9个百分点。
从整体回报来看,香港新股的首天回报率为+27.64% 。其中,所有主板新股的首日回报较去年同期的+15.0%更出色,今年平均首日回报率为+42.1% ;但今年进行公开发售的GEM新股表现,却未能与去年同期相比拟。
德勤中国对港股在2018年的发展预测为:全年将产生150~160只新股,共募集1600~1900亿港元资金,其中至少有5只超大型新股上市,大多包含新经济元素,与医疗保健、金融科技有关。新上市制度预计在4月下旬生效,届时会有一批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而以新加坡为首的东南亚企业为寻求更高估值,将依然选择赴港上市。
A股2018年IPO发行“有所放缓”
今年Q1中国内地新股的表现则耐人寻味。
从数量来看,共完成37宗新股,IPO步伐有所放缓,与2017年同期(亦是中国内地新股数量的制高点)的134宗相比,大幅减少72%,同时上市申请名单也在明显下降。这与业界预测的“2018或为IPO大年”有一定出入。
Q1新股融资总额为407亿元人民币,与去年的69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2%。从2016年Q4起,融资金额便开始走向滑坡,截至目前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整体来看,A股的平均融资额是有所增加的。
前5大宗IPO共计融资规模为1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54%,增加金额为66亿元人民币。本季度无极大规模的新股发行,而回顾过去5年,内地新股仅在2015年有过1宗100亿规模的超大型融资。
今年2月末,中国证监会为包括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在内的四类独角兽IPO开快速通道,对其招股书审批时间、盈利情况、财务数据都有所放宽。在此政策加持下,富士康报送IPO招股书申报稿后的第36天便顺利过会;而前不久刚过会的宁德时代,从招股书预披露更新算起也只用了24天。
德勤中国对A股在2018年的发展预测为:中国内地新股巿场的发展速度将在从严审核、防止问题企业带病申报的前提下有所放缓,预计将产生180~240只新股,共融资1700~2000亿元人民币,中小规模的制造和科技行业以及消费行业,会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转自36氪,作者曹倩。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