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明天是六一节,你可以玩半天,不过晚上的英语课还是要照常上哦!”
朋友的孩子,虽然才上一年级,但已经几乎没有自由支配时间,课后作业和各种兴趣班,填满了她的生活。尽管如此,我的朋友依然很焦虑,未来还有不确定的十一年在等着她。
什么是你的教育目标?
此时,我想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者母亲,在有限的陪伴孩子成长的十八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你最想帮助孩子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考上一所名校,比如985、211甚至美国藤校
拥有一技之长
超越同龄人,获得成功、财富和社会地位
让孩子拥有令自身幸福的能力
这几个目标也许未必完全矛盾,比如一个人既可以上名校、富有,也可以拥有幸福。但是,它们会存在冲突的时刻。一段有限的时间,是更多地用于刷题,提高考入名校的机率,还是让孩子和伙伴一起发展自己的兴趣,比如探索山林?不同的目标,会导致不同的选择。
曾在哈佛开设最受欢迎《幸福课》的泰勒·本·沙哈尔老师,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说自己曾在哈佛大学攻读计算机,书念得不错,体育很好,但是一点儿都不幸福,就此转向研究幸福心理学。
什么样的人,更幸福?
也许你会说,考上了哈佛,终究是比普通人更幸福的吧。短暂的不幸福,会换来更长久的幸福。但是,研究和我们的直觉判断并不一致。
大型咨询公司盖洛普通过对全美29560名本科学位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录取标准极高的学校并不会造就更快乐的人。
哈佛大学一个历时76年的调研(The Grant & Glueck Study)显示,幸福和学历、财富、名望,并没有太大关系。基于对700多人的数十年跟踪研究——这些人既包括哈佛大学的学生,也包括波士顿最贫穷的群体,研究者发现,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是良好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那些和家庭成员、和朋友、和社区关系良好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的生活。
但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却似乎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不太重要的内容。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2万名家长调研发现,家长对于日常学习等现实性因素关注度更高,而对于人际交往、性格养成、情绪情感等关乎子女未来成长的发展性因素关注度较低。
尤其是,孩子和社区的互动,对社区的贡献,往往不在我们的教育的考虑范围内。对孩子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培养,为我们所忽视。回忆一下,除了每年的3月5日需要学雷锋做好事,我们是否带领孩子,或者给孩子作出示范,去关心社区和社会?
关心社区和社会,能让孩子们从帮助他人中获得深层次的快乐和满足,让他们将个人命运与更大的社会议题相结合,不再因为个体的得失而陷入迷茫、虚无和痛苦。
关心社区,也会让孩子们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例如,一初教育的社会创新大赛中,关心垃圾分类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学生,设计出了一种再利用家庭厨余垃圾的商业模式。团队在小区内普及厨余垃圾堆肥桶的使用方法,并找到一家有机农场,农场定期上门收取有机肥,参与的家庭获得有机蔬菜作为回报。这个想法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学生们通过多赢的方式减少了垃圾。
个体参与到社会改良中去,是社会变得更好的必要条件。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教育公平等,如果每个人都不行动,我们就不会有更好的社会环境。哈佛教育学院在它发布的《扭转浪潮——通过大学招生激发对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关注》报告中,开篇就指出,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公民为他人和公共利益考虑。而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注,该报告呼吁大学招生程序应该加以改革,对学生的公益活动给予更多的权重。目前,美国已有175所大学联名了这份报告。
我们是在让孩子更幸福,还是相反?
当然,重视良好的社会关系对幸福的影响,并不是说只要社会关系就够了。人在探索外部世界过程中获得新知,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中达到对技能的更高层次掌握,也会带来幸福感。正如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的《孩子如何成功: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养方式》一书,在性格以外,认为还有好奇心(curiosity)和恒毅力(grit),是让孩子受益的关键因素。
但是,许多家庭的做法,却在损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恒毅力。
比如,用物质激励的方法,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考得好,就给你更多零花钱。很可惜,研究显示,物质激励不仅不能增加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相反,会进一步损害他的兴趣。
在心理学届有一个雷珀实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雷珀将一批爱绘画的孩子分为AB两组。A组孩子得到许诺:画得好,就给奖品;B组孩子没有给予激励。两周后,心理学家发现,有物质激励的A组孩子绘画的兴趣明显降低,自主画画的时间下降了一半,而没有物质激励的B组孩子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后来,心理学界又有100多次同主题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可见,物质激励对人的内在兴趣和驱动力,是有负面作用的。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激励,只要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就会破坏孩子在进行探索时的纯粹的乐趣。他们会越来越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进而,对新鲜事物也就越来越不敢尝试,因为害怕自己在新领域里无法取得像过去一样的夸奖或奖赏。
还比如,有的家长不管孩子的兴趣,而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并且用非常严厉的方式落实,孩子完全处于高压下被动地执行。这种方式没有唤起孩子自主意识,没有帮助孩子真正培养起自我管理、自律的能力。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孩子在离开父母上大学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无法靠自己坚持完成某件有难度的事情。
也许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ta获得终其一生幸福的能力。在这个儿童节,让我们一起重新梳理,如何让他们幸福,以及,我们每天点滴的行动,是否正在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C计划”,作者叶明欣,原标题为《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你会选什么?》。
来源:C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