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所有文章里,《五猖会》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文章之一。这个文章写的是鲁迅童年的一次遭遇。有一年过年,鲁迅一家要去东关看五猖会,临到要走了,突然鲁迅的父亲施施然走过来,叫鲁迅把《鉴略》的一部分背出来,背不出来不许去。于是全家人一直等着鲁迅把《鉴略》背出来,才可以去。背的内容,大概是“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之类,尽管背了好久,后来还是去成了,但是这一次五猖会,却成为鲁迅记忆里最没意思的一次大会。
我年轻时读这个文,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件好好的玩玩闹闹的事,临到头来,非得增加一个什么条件。这也太煞风景了。但有一点我是很清晰的,就是,孩子们,其实最讨厌大人这样了。
我自从想要成为一个父亲,我就立志,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父亲。所以我带菜虫去迪士尼乐园,一点要求都没有。没让他背《弟子规》,也没让他背《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因为,玩,对孩子来说,是唯一的一件正事。你加了条件,就破坏了玩的纯粹性,孩子们就可能不开心了。并且,你以为有教育意义的部分,其实一点意思也没有。但是单纯地玩这个事,却能给孩子带来最深的学习动力。所以,前段时间,我跟朋友们在说,游戏才是最好的学习。因为你在全身心投入的那个游戏之中,你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而这个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回到这篇文章本身。这样的事,少年鲁迅遭遇到过,我们当代人,也经常遭遇到。比如上学时,最后一节活动课,关了一天了,大家都盼着去操场撒野,突然班主任来了,必须做完黑板上的几道题,才可以去操场。于是大家苦苦地做习题,心里暗暗咒骂班主任。等到习题做完,时间所剩无几,而那个大闹一场的心思,也所剩无几了。
年轻时不懂,为什么大人要这样,单纯的觉得,大人真坏,真没意思。现在做父亲12年,想到鲁迅父亲的做法时,就懂了,为什么他非得这样。
因为,在这些具有威权思想的成人看来,快乐是一种罪过。你的全部都是这个成人给的,快乐也是被施舍的。予取予夺的事情,我们要真以为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快乐与忧伤,别太天真了。
首先,这是一个封建大家长,归根到底,鲁迅的父亲,跟《红楼梦》里的贾政,有什么区别呢?在思维结构发生质的变革之前,我们这些父亲,每个人身体里,都可能住着一个暴君。
第二点,就是,他的心态不是跟孩子相处,而是控制。因为他是大家长,他对孩子的掌控是全部的。可以表现在任何地方,突然让鲁迅背诵《鉴略》,就是控制之一。
第三,也许那一代成人认为,一切都是需要有代价的。就像对孩子的一个好,需要孩子有所付出。就像我们需要牺牲当下,才能去换取将来。而生活,其实不就在当下吗?放弃了当下,你还有生活吗?
所以我常觉得,鲁迅之所以关心儿童,关心教育,一则,是他作为思想启蒙者使然,一则,也跟他童年的遭遇有关。就像我,我知道自己童年时讨厌怎么样的大人,于是我做了父亲之后,就很讨厌成为那种父亲。
其实,这就是鲁迅在大约100年前写的那个名文,《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所呈现给我们的讨论。
现在,我们都以为,这个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要问起鲁迅的这个问题,我还真难以回答。100年之后,我们有解决掉鲁迅的这一世纪之问吗?
鲁迅有一句名言,说要“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里去”。多年来,作为教育从业者,我也很想去肩住这个闸门。但是我找了很多年,没找到这个闸门,我以为只要找到这个闸门,一下子扛住,从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坦率地说,我不知道闸门在哪里。我只是看到凡墙都是门,有时候,就像进入了一个无物之阵。
但是,毕竟,我们是新时代的父母。当然我们并不完美。但我们这一代父母,确实是崭新的父母,我们前所未有的,是普遍的有知者。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一代父母,是全新的一代父母,新就新在,我们是第一代普遍的知识群体的父母,我们有学习力,我们还有反思力。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们这一代父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成长,是第一代较为普遍的、具有现代观念的父母。这里有多个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时代开放,一个是普遍的教育。这与五四时期不一样,五四时期的教育,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那时候还是精英式的教育,所以70后这一代,特别不一样。
因为有自我启蒙的潜质,因为我们是逐渐在自我觉醒的一代人,对个人、对家庭,乃至社会,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常想,家庭教育的变革,也许就在这一代人身上。
一直以来,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其实我们要从家庭里去重建的东西很多。而我们自己可以做的,并且是力所能及的,就是,作为一代崭新的父母,我们可以自我启蒙,自我重建。如果没有这个自我启蒙、自我重建的过程,那么巴金小说《家春秋》里面提出来的问题,仍然完全没有办法得到解决。就是说,五四那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诸如“娜拉走以后怎么办”,我们时至如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我不敢说我们已经解决了鲁迅的这一世纪之问。但毋庸讳言的是,鲁迅的这一世纪之问,我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加以回应。
比如,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爱我就不要控制我。有控制,就有依附,就没有独立人格。
比如,我们来到世间,是来度过这一生的光阴的,我们必得要真实的度过我们的一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而不为任何外力。
比如,家庭内部的民主平等,才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的基本保障。
比如,我们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教育理念,去守护孩子唯一的童年。
我所提出的,无非是我自己做父亲的一些心得。但我不是家庭教育的学者,也不是育儿的大V,我所持有的一些见解,常常是一些偏见。在我年轻的时候,常被人认为偏激,但是年纪大了,变成中年人了,也不见得温和,更加一意孤行,独持偏见。但我现在一点都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了,为什么呢?因为自我建立起来了。
我写过一个跟鲁迅同名的文章,写于2006年,那一年,我的孩子刚刚来到世间。在我每天端详这个孩子熟睡的面容的时候,我都在想,为什么,我何德何能,上天要把这么好的一个宝宝交给我,我已经做好准备了吗,去迎接跟他相处的日子。我有多么的不自信,也有多么的跃跃欲试。
现在,我已经陪伴这个孩子度过了12年。他已经是一个即将小学毕业的前青春期男孩了。我把我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出版两本书。一本叫做《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一本叫《我家有个小学生》。在我的微课里,我将会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的碎屑。
我的快乐巨大而显著的,我的焦灼也是巨大而显著的。但在跟朋友们分享我的点滴思考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正在一起成长,这不是我单向的观念输出,而是在分享中,我们彼此都有教益。就像我们在跟孩子相处的这个过程中,我从不认为是我塑造了这个孩子,同时,这个孩子也带给了我崭新的生命。所以,育儿这个过程,才带来生命的自我觉醒,带来生命的向上跃升。
河合隼雄说,有有益的父母,也有有害的父母。我想,那些懂得自我认识,能够自我反思的父母,大多数,都是有益的父母吧。
理解了孩子,便理解了自我;而理解了自我,才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从而才有可能,将更好的世界,呈现给孩子们。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噪音”,作者蔡朝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