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孩子们录《经典咏流传》时候,节目组的导演收集孩子。问他们是否还记得梁老师教的诗歌?据说,孩子们一脸迷茫,似乎忘得一干二净了。导演提醒他们,《乡村四月》《秋思》还记得怎么背吗?孩子们还是一脸迷茫。
导演让我带孩子练习歌曲,我们在排练大厅重逢。一见到我,孩子们就傻笑,然后立马跑去围观我儿子起初,把我晾在一边。我默默地背好吉他,召集大家站好。弹起《乡村四月》的前奏,接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旋律,那些诗词,他们脱口而出!我心里乐滋滋的,一首接一首弹,他们跟着伴奏一首接一首的唱……这些旋律与诗句,依旧在这些孩子心间。
2
音乐与古诗文结合的教学,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是至深的,甚至是不可磨灭的。《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我想,这是孔子以歌教学的原因。这是我们的教育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与语文的教学是不可分割的。然而,这传统我们割裂已久。过去孔子写的歌(曲子),我们遗失了已久,不过,即使找得到,也不见得适合现代人传唱。
我呢,一个敢教小学生《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桃花源记》浑身野性、半路出家的老师,拿起吉他给古诗文谱曲,教授他们,竟然误打误撞的与传统相接。而我作曲用的是现代民谣曲风,为什么呢不是别的曲风呢?呃……因为,我只会这一种。在写作与教学中反复打磨,这样的教育模式竟然可以让孩子爱上了学古诗文,此际,我猛然意识到这些作品的教育价值。
乌蒙山孩子唱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带孩子们唱诗、写作,整理孩子们的作品出版《乌蒙山里的桃花源》,央视邀约,《苔》就这么的上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刷了一回屏。这一切,完全没有刻意为之,只是还算努力地做着眼前的事,然后,一切就发生了。
3
我想说,《苔》最初创作的动机并非是为舞台,而是三尺讲台;歌唱《苔》的目的也并非为了打榜,而是为让孩子们爱上古诗文,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情趣。在我看来,《苔》的教育价值是远胜于它带给你那些感动。
感动只是一个开始,流行的热度会过去,从歌曲而得的感动也会过去,最多不过数日。我想,真正关注这个事件的朋友,最该关注的应该是如何让这些古诗、童谣在你的孩子心间,生根发芽,结出爱的果子。
4
来,我们先听个歌。
歌词的第一段,是我在山里给孩子们上对课时收集的对子,我和同事岑桢老师把对子串写在一起。这当然不是什么工整出色的对子,但是我们想把它存留下来,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于是就写成了歌。
丁慈矿老师编著的《小学对课》
第二段歌词,是《小学对课》晨读对韵里歌韵的选段,教材是对我影响至深的教育工作者丁慈矿老师编写的。我很喜欢,因为和《声律启蒙》比起来,他更有现代性。选择诵读晨读对韵而不是《声律启蒙》,还是受到顾随老师那句名言的影响:“我们学习古诗文,是为了作一个现代人。”
5
接下来敲重点!歌曲的演唱者夏初小朋友登场啦!
年前去上海出差,朋友推荐我听他们公号(起初x末后)里夏初的朗诵……听了之后,立刻触电,被她的声音触摸到心底。透过妻子要了夏初妈妈的微信,也不客套,一来就问,能否帮录个歌?妈妈也很给力,效率很高,带着孩子,录了一首又一首,《小宝贝》《苔》……每一首我都很喜欢。
一开始,《早春风吟蒲公英》这首歌只有我的声音,一直觉得这歌没啥生气,直到它遇见了夏初的声音,这歌就活了,这感觉就像当年小梁唱完了《苔》。夏初为这歌曲吹了口气,让它成了有灵的歌曲。这两天,我单曲循环,陶醉在夏初稚嫩、可爱的声音里。
我和小象汉字合作的古诗、童谣吟唱系列作品(音乐绘本)会在今年陆续上市。春节过后,20首音频会在喜马拉雅上线,15首古诗,5首中英文童谣,大家可以前去免费收听,这是给爸爸、妈妈及孩子们的新年礼物。
6
然而,这些作品,只是诗性教育的种子,一个开端。
如果,你想让这些作品的教育价值有更深的发挥,我有一些建议。爸爸、妈妈和孩子,每天找一些时间打开音频,一起听,一起唱,起床时和睡觉前,任何你想的时间都可以给自己和孩子一个精心时刻,听听唱唱。
如果,你是用心的家长,你还可以把古诗背后的故事(请注意,是故事,而非解释),给孩子简单地讲讲。有时候你需要为孩子们好奇、有趣的问题做些地回应。
如果,你还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那么就陪着他/她每天认真地抄写一遍,重要的是陪而非抄;认真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与专注。如果,你还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为这首诗画一副画吧,为古诗、童谣音乐编个简单的舞蹈一起跳吧。
你还可以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玩对诗,冷不丁地说出上半句诗歌,你知道吗?他一定会对出下半句。随时随地的,把古诗、童谣“玩”起来。
每个星期一首,一年的积累,我不敢说你的孩子能写诗作文,但是你们之间一定会有更多情感产生,你们之间的,你们和这些古诗文之间的。这是爱和陪伴的力量。唯有如此,这些作品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也是,我在乌蒙山里做的诗性教育。
7
我说得清楚了吗?瞧,诗性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难!爸爸妈妈们,来吧,唱起来,读起来,玩起来,让这些古诗、童谣的情趣在孩子的心间生根发芽。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童书乌蒙”,作者梁俊。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