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近几年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让教育技术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熊才平、戴红斌、葛军收集了近三年发表的千余篇教育技术相关学术论文,综述了近年教育技术的研究情况。
教育技术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对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反思与展望。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对教育技术指导,思想、研究态势、理论框架、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理性反思,并由此提出未来发展策略。其次,对一系列新兴教育理念的研究增多,如创客教育、STEM 教育、智慧教育、场馆教育等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最后是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资源共享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
第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实践研究稳步推进。在信息时代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方向明确,强调“互联网+教育”。其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走向微观,关注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探讨如何让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面向学科思维发展,关注学生信息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将学科思维融入课程观念、知识体系中,凸显信息技术课程的本体价值。最后是让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立体展开,人的因素得到足够重视。
第三,学习资源与环境建设紧贴教育理念前沿。数字化学习资源趋向多元共创和开放共享,个性化推荐成为关注焦点。其次,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注重虚实融合,线上线下学习一体化。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建设思路有所拓展,智能终端、云计算、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联通主义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兴起,为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是新兴技术和理念催生智慧校园、未来学习空间等新型学习环境,如虚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3D 打印技术日趋成熟,实验室建设呈现出新的形态。
第四,在线学习和开放教育注重效益和效果。在线学习加深了人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将逐步改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它具备以下三个体征:首先,MOOC 研究重视课程设计,趋向混合学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MOOC的设计方式如何促进人的学习。其次是在线学习强调用户参与,倡导多元评价。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评价与多重交互,突出学习者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是开放教育明确办学定位,创新教学模式。以开放、灵活、全纳、终身为特征的开放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高度契合。
第五,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变革研究关注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变革研究视野开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新媒体与新技术驱动学习方式变革,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成为研究热点,例如研究微信平台下的移动学习活动等。同时,教学模式和方法推陈出新,翻转课堂与微课方兴未艾。最后是教学研究关注课堂互动,运用可视化分析技术。
第六,信息化环境下的绩效评价研究宏微观并重。信息化环境下的绩效评价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包括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持续推进、课堂教学评价紧紧围绕信息化教学以及学习绩效评价重视个性化服务,重视个性化的差异。
第七,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关注内涵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构成日趋完善,例如建立TPACK发展机制,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其次,教师培训模式多样化,混合式培训是主推模式,例如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教师移动培训课程等。最后是技术支撑下的教师培训注重迁移与应用,进一步完善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转变培训内容与方式。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总结了技术教育研究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零敲碎打的现象仍然普遍。教育技术针对各个主题的研究较以往更加深入和全面,但是从整体上看,研究仍然显得有些参差不齐,相互之间缺乏继承性,系统性不足。
其次,对学习微观层面的作用机理关注有限,深度不够。比如,在线学习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何提高在线学习的效果依然属于尚未得到很好解答的问题。教育技术研究应加强与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深入到学习的本质来研究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最后,跟风现象仍然存在,对应用语境的差异重视不足。有些研究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模仿,甚至以牺牲教学最基本的要素为代价,导致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并且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误导。对于一些新兴的主题,如创客教育、智慧教育等,着眼于宏观性的理论基础研究和机制研究较多,但落实到教学实处的研究偏少,实践性不强。(本文原载于教育研究, 2018年第3期。)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财政”,作者熊才平、戴红斌、葛军。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