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教育创新系列专题:
波士顿是美国东部的创新引擎,很多的创新都从这里开始。本专题结合国内教育创新的热门方向,实地走访当地的教育创新组织,通过收集了解他们的新思路与新实践,给国内的教育创新者提供新的灵感与思考。
越来越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儿童教育者说,我们要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玩,在玩当中成长。但玩耍究竟会帮助儿童在哪些方面成长?如何玩会帮助儿童成长?
花了100多年来研究如何让儿童科学地玩的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无疑是这方面的专家。这里是既是儿童教育体验中心,也是儿童教育研究中心,还是儿童教育设计中心。
1)儿童教育体验中心:沉浸式的玩耍体验+思维习惯引导及养成
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儿童提供的展览和活动以儿童为设计对象,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启发孩子在玩耍当中学到知识。
在玩耍当中学习STEM知识
不用任何说明,孩子们一进到泡泡馆里就开始玩起来,在亲手制作泡泡的玩耍中了解泡泡是如何形成的(图片来自Candy)
在磁力板上,孩子们可以自由挪动管子组建管道,然后把一个小球放到管道里,可以尝试不同的做法看如何可以让小球滚动得更久、更远(图片来自Candy)
在不同的道路状况当中行驶小车,体验斜度对速度的影响(图片来自Candy)
在玩耍当中练习现实生活的社交场景
在杂货店里,孩子们在模拟收营员和顾客(图片来自Candy)
在理发店里,一个小朋友正在准备给大人理发(图片来自Candy)
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所有的展览和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需要导览员介绍,孩子们可以迅速地进入情境,并且毫无障碍地玩起来。为了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博物馆介绍了“思维习惯”(Habits of mind)四步骤:观察(notice),思考(wonder),question(提问),play(实验)。
以泡泡实验为例,博物馆在四步骤上提供了四个引导建议:
观察:有没有看到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泡泡?
思考: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时候泡泡会破?
提问:怎么样才能把一个泡泡放在手里呢?
实验:做一些不同的尝试,探索一些新的东西!
泡泡实验的引导说明(图片来自Candy)
博物馆的科学游乐场入口处,思维习惯四步骤被放在非常显眼的地方(图片来自Candy)
2)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性研究+创新型产品体验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之所以是儿童玩耍教育的先锋,在于其持续地开放和来自医院、高校、以及专业研究机构围绕儿童教育的合作。儿童博物馆的活动和展览可以作为研究小组接触研究对象、收集研究数据的实验田,儿童博物馆共享研究结果,并且通过其平台分享给更多人。
目前,与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同时在合作的研究就有十来个。比如与麻省理工的玩耍实验室(Play Lab)的研究合作,通过给儿童看一些短视频、玩一个小游戏,研究三个月到八岁的儿童是如何解读他们所看见的事物与活动,如何建立理解因果关系的认知;和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凯里实验室合作(Harvard University Carey Lab),让两岁到六岁的孩子通过玩一些隐藏了一些挑战的游戏来研究在儿童和现实世界交互的背后,认知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和波士顿学院语言学习实验室(Language Learning Lab)合作,通过让儿童参与读故事书,看视频,用手偶表演单词等活动来研究三到六岁的儿童是如何学习词汇的。
此外,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也通过科技厨房(Tech Kitchen)的项目,邀请本地的创新创业公司/组织及创客来分享他们的科技成果。一方面,孩子们可以体验现实世界中最新最有创造力的产品,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组织和个人可以收集到孩子们对这些产品的反馈。目前,来科技厨房分享过的项目包括视频游戏,机器人原型,DIY蓝牙设备,人工智能儿童玩具等等。
科技厨房现场照片(图片来自儿童博物馆)
3)儿童教育设计中心:向教学者与家长输出课程与活动,延展玩耍教育的情境
研究的结果、关于儿童玩耍教育的新的认知,不仅会转化成儿童博物馆自己设计展览与活动的基础与灵感,也会转化成设计课程的洞察。事实上,最开始儿童博物馆就是由一群科学老师们创办的,在过去一百多年来,秉承帮助更多教育者和家长了解儿童教育的使命,儿童博物馆一直都在设计各种各样的课程以及教育资源,并且将其免费开放给教育者和家长。
其中,儿童博物馆最知名的一个课程输出案例是"Beyond the Chalkboard" (黑板之外),这个项目在网站上提供了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健康、数学、工程等不同领域的课外课程与活动设计,目前被超过100个国家的教学者所使用。大部分活动的设计都是游戏,却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通过”你是一个食物侦探吗“让孩子探索食物背后的营养,“为什么我们需要两只眼睛”让孩子探索自己的身体,“你在月球上可以跳多高”让孩子们理解重力的概念。
除了提供多种多样有趣的课程/活动设计,儿童博物馆也总结梳理出让儿童的学习体验变得有效的四部曲:
Make it Matter:为了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一个体验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在课程/活动设计的时候得结合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情境。
Make it Happen: 当让孩子们理解这个体验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关之后,向孩子们展示他们面对的挑战,然后让他们沉浸在10-20分钟的活动中
Make it Click:当孩子们的活动已经有一些成效但还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让大家停下来分享他们的经验
Make it Better:当聆听完同龄人的经验,对自己的项目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后,再让孩子们回去完成他们的挑战
有效学习四部曲(图片来自网站截图)
除此之外,儿童博物馆还针对家庭情境设计了一些家庭可以做的活动,比如《26个家庭可以一起做的活动》;《100种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方法》等等。
26个针对家庭的互动活动
对于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来说,儿童是他们的核心关注对象,但所有和儿童相关的人都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包括教师、家长、为儿童提供服务和支持的组织。因此通过一个馆,发展出一个互相支持的生态,在协作当中持续创新,是这家已经发展了100多年的儿童教育机构成功的关键。而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影响力也已经从波士顿走向世界,无论是展览的设计,还是课程的设计,都已经输出海外。
波士顿教育创新系列专题作者介绍:
杨雁清(Candy),青年文化研究员,9年中国年轻人群体和青年文化研究经验,美国NAMAC艺术领导力项目学者;同时亦是活跃的文化联结者与社群营造者,致力于赋力年轻人带来的改变。曾发起50场年轻人意见领袖分享会议、各种规模的工作坊以及不同主题的社区艺术项目,并被邀请在香港MaD大会,DFC中国年会,TedX演讲。著有《胡同里的沙发人类学》豆瓣上架电子书,曾供稿《城市画报》,《大学生》,《时尚cosmo》,《时代周报》等媒体。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