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知识付费在信息爆炸、消费升级、终生学习的背景下,在井喷式发展后趋近平缓。对于 KOL 来说,在流量红利消失殆尽、进入互联网的下半场后,粉丝转化和内容变现的难度逐渐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做起社群运营。
但通过功能单一的微信群来完成管理、拉新、内容分享、沉淀等一些列动作,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社群扩散至十几甚至上百个的时候,运营团队会做很多重复无效工作。
「小红圈」就是一款解决内容难沉淀、粉丝难管理问题的 APP,可以看做是财经、金融、投资行业的「知识星球」(知识星球原名小密圈),既做内容渠道,又是社群管理工具。36氪获悉,小红圈近日获 800 万人民币的 Pre-A 轮融资,投资方为天津仁爱集团、及老股东聚秀资本和聚募网。此前,小红圈曾在创立之初获 400 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KOL 可以在小红圈里组建自己的圈子,设置准入规则(免费/付费、是否可以通过搜索找到该圈子)和使用规则(设置发表权限、是否开放成员列表等),并能够随时在圈子里发起讨论或发布思考。普通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微信邀请等方式(付费)进入圈子,与所有圈内人士进行互动交流。
由于每个圈子对功能的定义都有共性和个性,运营时对工具的需求不同,标准化的工具无法满足所有圈子使用。所以除了标准化的APP,小红圈提供付费的定制化功能,包括一键式会员导入、活动报名、粉丝投票等。
从产品 5 月上线至今,小红圈共有 10 万左右的注册用户,付费用户超 1 万,用户累计建圈近千个,付费圈子在 400 个左右。为了保证内容纯净,小红圈接入了鉴黄鉴暴系统,杜绝传递非法内容。在我来看,小红圈有三个特点。
用社交切入知识付费。此前的知识付费产品多以内容输出为主,几乎没有社交关系链。但在金融、投资等领域,除了学习行业知识外,资源和人脉本就是重要的一环。小红圈作为一个社交关系枢纽,聚集着同行业的从业者,这些人有共同的话题,用户除了进圈与 KOL 产生更近的交流外,也可以在圈子内交换人脉和资源。
同样,当本身的产品形态是圈子时,内容大多不会以系统性的课程形式输出,而是以文章、短消息为主,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但这种碎片化的输出无法保证稳定和高质量。对此,小红圈设立了三天无理由退款规则,如果用户在入圈后三天内觉得圈子没有什么价值,可以随时退款。
用机制筛选用户、维护圈子调性。同一个行业和圈子里的人为什么不直接拉个微信群?因为微信本身承载的内容就过于复杂,常常会被新消息分心,内容无法沉淀。且微信群中的用户通常是一种宽范围、低紧密度的的弱社交关系。而小红圈的付费入圈机制本身可以筛选掉一部分不符用户,并通过设置圈内规则维护圈子调性。
随着新中产的崛起,金融投资可能会成为投资的主流。小红圈创始人朴文强告诉36氪,未来金融投资需求将加速膨胀,直接刺激到金融知识的消费,尤其是专业化的金融知识。在国民财商教育发展不均衡、阶层焦虑凸显的大环境下,财经、金融类内容(如理财、投资类)的需求更加突出,财经、金融领域的知识付费存在一定潜力。
而在 KOL 的获取上,小红圈目前主要依靠资方陈宇的人脉和资源。陈宇是德弘资产管理公司创始人、仁和智本资产管理集团创始人、江南1535创业孵化器创始人,投资了近 300 家互联网企业,担任了金字火腿、瑞茂通、京东金融、挖财等十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及上市公司的首席战略顾问,与小红圈创始团队有多年合作关系。
从团队来看,小红圈创始团队均是连续创业者,目前有 13 人。创始人朴文强拥有七年互联网产品经验,曾任职于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德弘资产,负责“理财搜”金融信息平台产品设计及品牌运营推广;互联网金融项目产品经理兼 UED 负责人;运营主管王艾莱曾任职于阿里一淘事业部。
本文转自36氪,作者静婷。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