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

作者:薛春玲 发布时间:

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

作者:薛春玲 发布时间:

摘要:面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提升的新形势,有些中职教材难以适应新时代中职教育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图虫创意-900788559108112420.jpg

图源:图虫创意

一、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够鲜明

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仍未完全摆脱普通教育模式,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特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实践价值取向在教材中未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教材多以文字叙述为主、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表达枯燥、刻板,而作为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性、生产性和实践性特点较少呈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在教材中虽然有所体现,但是远远不够。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知识与专业案例的融合只是在某些数字化资源中有所体现,在教材中体现较少,没有很好地凸显职教特色。

(二)未能充分体现学科中的思政元素

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指出,职业院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做到“1个坚持”和“5个体现”,要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现行的中职公共基础课大部分教材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是部分教材知识和实际案例等内容选取没有深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反映中国优秀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的案例和内容。

(三)教材内容难以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在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产业急需的合格人才。但面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提升的新形势,有些中职教材难以适应新时代中职教育的新发展和新要求,部分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的修订周期较长,教材内容陈旧,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不具时代性,不能及时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知识的选取和内容设计弹性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需求。传统的中职教材设计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对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关注较少,设计思路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与现代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相匹配,难以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四)教材呈现形态不能适应新时代教学需求

教材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形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很大影响,教材设计需要遵循中职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但大部分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色彩单一、图文设计编排配合不恰当,生动形象的图表偏少,教材整体版式设计缺乏灵活性和新颖性,不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正在由纸质媒介向多媒体媒介改变,“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创新发展的新业态。为适应在线教学的需求,各出版机构都为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配备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但是看似品种繁多,规模庞大,实则存在诸多问题,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匹配度低,资源呈现形态单一,交互性差,真正适合学生自主在线学习的有特色、有亮点、高质量的精品资源匮乏。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急需开发内容匹配度高、技术先进、呈现形式多样的优质精品的数字化资源和新形态教材,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思路

2019年国家教材委发布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对职业院校教材规划、编写要求、教材审核、出版发行等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要求提升教材质量,打造体现最新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新精神的精品教材。

(一)教材要体现基于新时代背景的编写理念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材要不断推陈出新,努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国家安全、生态文明等教育,弘扬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2.落实课程改革精神,遵循课程标准等教学指导文件的要求

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的最新精神,依据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由三维目标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反映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探索先进教材编写模式,传播先进的教学内容。

3.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教材要结合学生学业基础,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选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夯实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要呈现基于课改新精神的职教特色

1.落实立德树人,凸显课程思政

(1)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人类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教材选取内容要积极向上,导向正确,充分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2)强化课程思政。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材内容。如在《数学》教材中讲误差时,就可以用工匠精益求精地制作产品的典型案例来佐证。要通过教材中的实例教学,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遵循课程标准,彰显类型教育特色

(1)聚焦核心素养,兼顾学业质量水平。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兼顾学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依托知识载体,通过教材中知识逻辑结构的合理设计、巩固性例题和习题的有效安排等,使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中落地生根,实现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

(2)突出类型教育特点。教材建设必须凸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点,知识的价值不能单纯从学科的角度去探讨或强调,还应从实用性、实践性、职业性方面去探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的选取要面向职业岗位,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实践价值取向,平衡好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与职业教育特征之间的关系。要多选取一些与职业岗位密切结合的实际案例,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如要多采取适合案例教学、情境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等多种编写方式,使教材内容组织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材编写规律。如在语文教材中,设置实践活动,加强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和配合,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职业生活的关联,加强言语实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3.满足多种教学需求,精选教材内容

《课程标准》围绕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和调整了各科的课程内容。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兼顾就业和升学的需要,课程内容采取模块设计,即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职业模块)。基于两个模块的定位不同,两个模块对应的教材内容也应各有特色。

基础模块教材应该更注重基础性和科学性,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客观实际,重视与初中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培养。

拓展模块教材主要是为参加“职教高考”和有继续教育学习需求的学生使用,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与高职课程的衔接。职业模块教材主要是供就业的学生使用,应合理把握各职业专题和实际案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案例选取上要充分反映产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趋势,创设职业场景,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打造模块化编写体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导向,教材的内容呈现和版式风格设计要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突出时代特色。教材内容按照学科知识的体系性和逻辑性,采取知识引入、新知识讲解、知识巩固(例题)、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拓展(相关知识解读)等模块化设计思路,同时辅以思考、探索、延伸、尝试等辅助知识小板块,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完整的学习。教材版式根据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双色或四色设计,多以图表形式呈现,图文表并茂,生动直观,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5.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打造智能化新形态教材体系

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要以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为支撑。为了适应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变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对教材的呈现形态进行设计,研发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的资源库和平台支撑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

传统纸质教材因版面和页数的因素,对知识的描述和呈现有很大限制。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二维码、AR技术、资源库平台和数字课程等方式,为纸质教材拓展更多的数字资源和智能服务。基于课程知识点,提供贯穿完整教学环节的电子教材、教学设计,以及针对重难点的音频和微课视频、针对职业岗位场景的AR和VR等教学资源,对整门课程提供线上数字课程,从而扩展和延伸教材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使其更加形象立体、动态化。读者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即可实现延伸学习与操作体验,实现人机互动,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阅读,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材+二维码资源+数字课程+资源库”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

薛春玲.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92-96.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作者薛春玲。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