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传说公关(ID:cuc_pr);作者:刘思怡
“孩子们的小天地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无论是谁把他们养大,他们感受得最真切、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莫过于遭受不公平待遇。”
——查尔斯·狄更斯
“我通过观察发现,现在中国的青少年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我称之为男孩子‘女性气质化’。中国青少年的‘女性化’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如果翻看前天的热搜,你应该对此类发言不陌生。
2021年1月29日,教育部回复了一则名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政协委员提案,尽管回文落在了“加强体育建设”之决策上,但出自教育工作者之手的原标题,仍掀起一场“性别对立”的舆论战争。
教育部对该提案的答复
目前看来,网友的争论点主要有两个方向:
1.指责歧视的浮现。“胆怯、柔弱”被归为“女性特征”,“防止女性化”的修辞似乎暗含对传统女性品质的贬低。
2.好奇偏见的产生。“阳刚之气”更像是针对男孩的性格规范,性别气质融合即消极之事的断论惹人质疑。
作为00后,笔者不禁注意到后一个问题:在当下,尤其是我们网生一代的生活中,男女气质的融合似乎不是什么新奇之事,然而在部分“长辈”的言辞中,却充斥对新生现象的猜忌与恐惧。
S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分析 图源凤凰新闻
“电子媒介打破了隔离,男人和女人不用被训练成‘社会需要’的角色。”[1]早在36年前,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约书亚•梅罗维茨就曾预测男女性气质融合的趋势,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中,他指出媒介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性别角色观念。
“中小学女老师太多”“奶油小生磨灭战斗英雄”,对比梅罗维茨基于客观时代背景的洞见,支持“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政协委员S似乎更爱以“个人观察”为出发点——排挤女性,断言革新,上上下下训诫个遍,却唯独不见与青少年的对话,不见其对论述主体真实生活状态的了解与倾听。
《消失的地域》作者:约书亚·梅罗维茨
当分析一个社会现象时,仅局限个人意志诚然是不妥的。文明的演化是一种社会后果,我们的行为涉及个人、集体、科技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本篇 吐槽大会 社评中,从传播学、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梅罗维茨媒介情景理论,我们将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男女气质为何融合?媒介推进的女性主义。
2、加强体育=拯救阳刚之气?地域重塑中的歧视与霸权。
3、真正的阳刚是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性别教育。
一、“地域在消失”:媒介发展与男女气质的融合
结合性别议题之前,我们先要认识一个重要概念——“地域”。
该词原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到梅罗维茨的运用中,它可理解为人们进行特定信息传递、社会交往的“场景”,并具有以下特点:
成长于20世纪后期,目睹电视等新兴媒介及第二波女权运动崛起,梅罗维茨相信,社会文化现象变化与媒介存在密切关联,新的媒介打破了传统信息边界,使基于地域的场景观念得以消解。而“男性和女性气质的融合”便是“消失地域”中的重要一环。
图源《Sex Education》
男性和女性气质很大程度上诞生于不同的生活场景。从古希腊只得公民(非奴隶的成年男性)参与的运动会、公共演讲,到男女比例悬殊的的军事院校,社会似乎遵循着一种“男性更适宜在公共场合”的默认规范,家庭主妇和母亲被认为是仅有适合妇女的“正常”角色。
这种“场景”的固化一定程度源于信息的区隔。一方面,尤其较为封建与传统的时代,女孩获得公共事务信息的资源极其匮乏,她们被教育要像“大家闺秀”般寓居家中,阅读塞进门缝的购物广告,书写丈夫爱吃的食品清单;而另一方面,男孩自小被鼓励进入公共场合,他们不断吸纳宏大的时事政治,却对身边母亲姐妹受的束缚毫不敏感[1]。
图源《美国夫人》
然而,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带来了一种革新性的变化。当社会新闻得以在屏幕上呈现,信息的壁垒被打破,女性了解家庭之外更多的社会标准与话题,她们开始关注公共事务,去探寻更为丰富的自我。
同时,由于影视作品中两性角色的穿插互动,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如同旁观者一般看到异性性别的养成过程[2]。这种神秘感降低,逐渐拓展了新一代人们对“自我养成”的标准,促进了男性女性气质的融合。
图源《Sex Education》
二、“霸权在重演”:体育场景中的社会权力
场景中的社会权既然两性气质融合一定程度体现出人与人隔阂的消弭,那为何有人却对此百般焦虑,甚至重建单一化的性别场景?
在梅罗维茨看来,男女之间的隔离支持了其不同的手法和策略发展,性别地域/场景的构建,一定程度关乎着二者掌握的社会地位和权力[1]。
在教育部的回复中,包含“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关注青少年体质无可非议,但若放到解答“如何防止女性化”的情境中,这个答案似乎暗示“女性气质与坚强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相冲突”,其思维回归到“体育竞技”与“女性”的传统分裂。
图源电影《夺冠》
波伏娃曾提出“性别塑造”一说(One is not born a woman, but becomes one. [3]),在传统男权社会,女性因被赋予“弱者”角色,而被具有竞技意味的公共场合排除在外。
长久以来,体育被认为是维持男性主义文化霸权的场域。自上世纪70年代,诸多学者都对奥运会中女性不平等的待遇[4]、体育组织女性领导的缺失[5],男女参与体育运动资源不平等现象作出论证[6]。而体育社会学学者熊欢也指出,体育场中男性文化主导地位的形成,根植于对肌肉、超强体力等权威象征元素的迷恋[7]。
图源电影《夺冠》
在S个人的提案中,“加强男性教师比例”“警惕奶油小生”成为完善教育的对策,似乎只有“被男性影响的男性”,才能培养所谓“健全的人格”。而且,如果你是男性,就必须从外到内符合传统父权规范:不可以温柔,不可以感性,时刻“自信爆棚”,随时准备“战斗”。
因此,在笔者看来,与其说S是对新媒体时代新现象表示恐惧,不如说其只是“兢兢业业”地借教育之词,试图重建一个环形操场状的“霸权地域”:
外圈是性别歧视+刻板印象,仅凭生理差异将女性与社会场景完全割裂;内圈是极端父权+内部霸凌,用传统男性气质将男性分为三六九等,强势粗犷的“男子汉”获得被社会围捧的权力,而外表瘦弱、具备温和、包容等中性气场的男性被排除在外。
图源《美国夫人》
三、“教育需谨慎”:人格培养不应分性别
经过原因分析和评述,我们依然要回到最现实的问题:气质融合真的是坏事吗?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阳刚之气?
诚然,舆论爆发必然有词汇误解的成分所在。“阳刚”原代指“刚强的意志和气质”,品质修饰本不应有性别之分,可在中文文化语境里,“阴”、“阳”本就带有性别指向色彩,并在大众文化传播中逐渐演化成为“男性气质外在化”的代名词。
作为新一代青少年,我们其实已接触过很多中性气质的人。ta们或许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大勇猛”“娇柔貌美”,但性别特征的外化决定不了内在的品质,一个表面(所谓)“娘娘”的男孩,也许就是生活中最仗义、最照顾你的朋友。
图源《Sex Education》
对于性别议题,梅罗维茨对进行了深思:即便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父权社会的二元分裂、阶级化思想依旧会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作为建构社会意义的重要工具,信息(包括语言、文字等,本文尤其指代媒介传输内容)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心理、认知、感情[8]。
“阳刚”这般高风险的词汇,相关工作者应慎使用。正如央视网评述: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9]
15岁男孩叶永志,因为“行为像女孩”遭受校园霸凌身亡,歌手蔡依林、五月天创作歌曲《玫瑰少年》,以此纪念逝去的永志
在笔者看来,教育需要结合时代环境,通过倾听、对话深入了解新一代青少年;而不是让某一层级凭主观臆断拍板叫案。
“地域/场景划分”行为,不仅暗含文化层面的排斥,更可能助长基于性别的校园暴力、霸凌等现实问题。
教育不是为了塑造“某种性别的人”,而是应公平公正地培养人的担当与责任感。
无价的孩子不应被定价。
真正强大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带有偏见的标签。
图源纪录片《玫瑰少年》
【参考文献与资料】——上滑查看更多
[1]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彤.《消失的地域》:地域消失后,我们何以共处?[OL].传说公关,2019;
[3]西蒙娜·伏波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4]Simiriu.Women at the OlympicGames [M] . Netanya , Israel : WingateInstitute,1979;
[5]Acosta R,Carpenterl.Women in athletics—A Status report [J].JHealth,Phys Edu , Recreat Dance , 1985 ,56 : 30-34;
[6]Whitson D.Sport in the social coonstruction of masculinity [A].Sports,Men and the Gender Order : Critical Feminist Perspectives [C] . Champaign , Hunman Kinetics,1990;
[7]熊欢.体育背景下性别的理论化——论女性主义范式对女性体育研究的建构[J].体育与科学,2014,4 (7):3-11;
[8]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央视网.“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OL].央视网,2020。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传说公关”,作者刘思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