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芥末堆 李海颜 5月8日 报道
卸任北大附中校长一职后,康健选择扎根乡村。2016年9月,在美丽中国的支持下,他与云南省楚雄州教育局签订了6年办学协议,开始乡村小学改革的探索。
张平原则早于康健2年成为乡村学校校长,不同于美丽小学,其所在的四川省广元市范家小学由本土老师和学生构成,是一所土生土长的乡村实验校。
美丽小学、范家小学只是乡村实验学校的缩影。近年来,在四川省广元市、贵州省遵义市、河南省兰考县等地一批乡村实验校建立起来。
这批乡村实验校秉承着“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的使命开始了乡村教育的探索,也曾遭遇教育理念认同难等外界的阻力和自我怀疑,面临着乡村教师留不住等困境。
但在此过程中,这些学校也因其“小班小校”等现代化教育理念受到社会关注。尽管各个学校的模式、路径不尽相同,但在康健看来,这些乡村实验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整体性”。
理念:好的教育不能单纯去追求分数
美丽小学原是云南楚雄东瓜镇兴隆完小。那是东瓜镇撤点并校后存留下的乡村小学,2016年还有11名教职工和160名学生。
康健发现在160个孩子中,80%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还有许多家庭的残缺学生,而对于这部分孩子“需要知识、需要科学,但是更需要情感”。
学校虽不能代替家庭,却一定程度上能在情感上有所补救。“让孩子们安全健康的文明有尊严的享受生活”是他确立的美丽小学办学理念。
理念之下,康健组织学校进行改造,修有隔间、热水的浴室让学生享受到现代的生活;设置厕所挡板保护学生隐私;改善学生饮水条件让学生能够不再喝井水。
同时,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每日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他认为“每一堂课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过程”。
乡村孩子通常有苦恼并不会表达出来,通常的表现就是“横”,而在老师们的关怀下渐渐敞开了心扉。康健清晰的记得,上学期一名经常不做作业的孩子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老师道歉说:“老师对不起,我忘记了”,这名老师当时眼泪哗的一下就流了下来,而在此之前无论老师怎么询问,这名学生通常只是保持沉默。
范家小学也是其所属村镇仅剩的村小,90年代的范家小学还是一所拥有五六百名学生的初中校,而到了2014年张平原调任至范家小学时,这里仅剩下小学和幼儿园,学生数量降至几十人。28名幼儿园孩子、43名小学生和13名老师就是他看到的村小规模。
生源流失、师源减少的背后反映的是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在张平原看来,城市化是历史潮流、时代特征,是不可阻挡的,所以他想做的并不是“把学校办大”而是“让走不了走不起的这一部分学生受到完整的好的教育”。
虽然教了25年中学,从未带过小学,但他却坚持“好的教育不能单纯去追求分数”。在范家小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学生每次考试可以考3次,取最高的一次记入最终成绩。
张平原认为考试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判断,满足一部分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第二可以通过试卷诊断出整个班级,学生个体的知识薄弱点。在他看来,这种模糊考核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不想考2次试所以不会懈怠,而考的好的学生则想考更高。
而在课程方面,每周三下午2节的乡土探究式课程从2016年至今已有30余个主题,文昌宫的变迁、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家乡的野菜等等。
乡土探究式课程由张平原拟定框架交由老师和学生执行,课程按照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提出问题,根据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进行交流汇报展开。以家乡的野菜为例,学生可以寻求村中的知晓野菜的人,也可以借助网络软件,识别野菜、了解野菜的食用方法和营养价值或讲述周围人与野菜相关的故事。最后,还可以用野菜做一顿野菜宴,大家一起享用。
张平原告诉芥末堆,探究式课程重在体验和经历,确定了框架后老师不用备课只需要按照框架执行,避免了增加老师额外负担。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如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至于最后问题解答的是否正确并不是考量的标准。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交流、沟通、协调、配合了,他(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完成了,至于他(学生)做的这个事情对不对?一点关系都没有。”张平原说:“学习最后得到是学历,就是学习的经历,这个是没法用分数来衡量的。”
困境:特岗教师、双师课堂只能短暂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办学理念虽然设想很好,但实际落地却不容易。
“每一个(实验)学校的办学发展,每走一步其实都伴随着争论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和周边的。”康健说,办学阻力既来自一些“拿分数考量”的政府、家长和理念向左的老师,也来自于自身,“连我们自己脑子里都有很多保守的一面,我们敢这样做吗?这样做对吗?很多的时候你都会质疑。”
但在办学三年以后这种阻力和压力就减轻了。一方面,学生渐渐适应了这种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这些受过高等教育但没有教育专业背景的老师也越来越成熟。
除了办学理念的认同,康健认为,办学能力、教师水平、学校管理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能会影响乡村学校的发展。
乡村教师不足一直是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此各地积极引进特岗教师进行教师资源补充,但张平原却认为特岗教师不能长远解决乡村教师问题。
他告诉芥末堆,特岗教师留不住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是熟人社会,外地老师与乡村文化不相容、没有威望,因此很容易感到孤独。同时,特岗教师年龄普遍偏小,一部分教师面临交往、成家、养育孩子等问题也会选择离开。
这一点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新蓉的论证。郑新蓉曾对特岗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她发现,如今的特岗教师是一代新的乡村教师,除学校外,有接近50%的人“不熟悉村庄”,即使天天和同事在一起也觉得没有归属感。
她认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成长、教育和就业的路径已经不同于前几代乡村教师,即使出生农村,今天还在农村学校工作,他们与学校和儿童的关系,再也不是基于血缘、亲缘和地缘的传统关系,而是职场上的服务对象关系。
为解决乡村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带来的课程无法开足开齐等问题,一些学校也引入了双师课堂。
2016年3月,范家小学引入了双师课堂的美术课和音乐课,但在2019年张平原却选择了停止。
张平原告诉芥末堆,一方面双师课堂存在延迟问题,缺乏情感、眼神的交流,学生体验感不强。另一方面,线下老师也因没有提前备课不能和线上老师很好的配合,一定程度上双师课堂还使线下老师“有一个偷懒的机会了”。
“双师课堂作为补充形式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改变教师和技术、工具的关系。”康健说,美丽小学也会用一些双师课堂中的英语课、音乐课,但只是零散的使用,并将其与老师授课内容进行结合。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也认同康健的观点,他认为在线课堂始终不能替代线下教育。作为内容提供方,虽然听过新东方英语课程的乡村学生发音标准了,但长远来看,要想在乡村普及这种双师课堂并不容易。
“因为它背后涉及到太多的教师资源了,如果普及需要几十万老师。”俞敏洪表示,而要实现普及除非通过人工智能化的教学将老师解放出来。目前来看,对乡村校长和老师进行培训或许是解决乡村教育困境的一种方式。
未来:小规模学校或将成为趋势
今年,范家小学的学生人数由2014年的71名增加至90名,其中小学学生人数为67名,老师人数只增加了1名,至14名。
但张平原却不希望学生人数再增加,“多也不好教,老师精力有限,多了照管不过来”。在现有教师规模的情况下,他认为村小学生人数控制在110至120之间是比较合适的。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要言传身教,没有和他(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没有和他(学生)亲密的接触,没有经常的陪伴他(学生)怎么去教育。”张平原说。
康健也认为,学校的办学规模是办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规模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师生的距离,意味着学校管理的方式,“国际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如果学校太大了,就必生官僚主义,必须靠行政命令来管辖”。
至于具体的办学规模多大为好,康健表示并没有量化的标准,他认为,学校规模的最核心的一个标准就是师生关系、师生距离,更具象的说就是“师生相识为好”。
在美丽小学,有一个“后院”,康健从已有的教师中抽调了一部分年轻人,负责研究、指导、和推广美丽小学。美丽小学与周边8所村小建立了一个片区的生态,希望通过教师的交流、教师的培训、公开课、示范课的讲演,将美丽小学的模式加以推广。
在康健看来,美丽小学的模式虽然不能复制,但“学校最重要的是理念和经验的示范性,本质的东西是可以被迁移的,被转移的”。
而在范家小学,张平原自2014年12月就组织周边14所学校成立了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自2015年起联盟陆续开展了艺术节、运动会、教学研讨、阅读交流、教师培训、干部交流等活动。
张平原想通过联盟在当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以此增进校与校之间相互了解、学习和沟通。联盟成立至今,有学校选择加入,也有学校因萎缩,从112名学生降至当十几个学生,而选择退出,最终联盟数量仍维持在14个。
如今,14所学校中有8所也在借鉴范家小学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提出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使两类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政策支持下,除美丽小学、范家小学,在四川省广元市、贵州省遵义市、云南省楚雄州、河北省邢台市、河南省兰考县、甘肃省平凉市等地已有一批乡村实验校。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看来,探索办好小规模学校是具有一种前瞻性的价值的,像美丽小学、范家小学之类学校一开始成立是为了给那些最弱势的农村学生提供好的教育资源,却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乡村学校的小规模化实际上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特征。这种小规模学校以学生为本,正在探索个性化和小班化教学,自主化学习等方式。
但杨东平认为基础教育的体量是非常巨大的,在乡村学校建设中公益组织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会创新,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而模式的推广则需要当地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
在四川省广元市出现了一批如范家小学一样的乡村学校。2017年,广元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全市投入2684万元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按每年20万元标准拨付保底公用经费,村级校点每年运转经费不少于5万元。
同时,广元市还出台了“美丽乡村学校”建设标准,到2020年,要评选100所“小而美”“小而优”的“美丽乡村学校”,对评估合格的学校在经费保障、教师培训及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将予以倾斜。
而这种小规模的学校不仅存在于乡村,在城市,诸如探月学院、一土学校、北京日日新学堂等体制外的学校也在探索小规模办学路径。
美丽中国与楚雄州教育局签订了6年办学协议即将到期,康健原本只打算办一所完整的小学,却在实践中逐渐朝着小初高的完整教学系统发展。
2019年美丽小学办起了初中班,如今2个初中班已有约45名学生。在康健看来,初中办能够更长期检验美丽小学的办学方向。
明年美丽中国将与楚雄州教育局签订第二阶段协议,将来可能会建立美丽高中。康健想:“办一个学校尚且不容易,然后初中、高中能发展成什么样?”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