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来源:陈志文观察(ID:chenzw_edu),作者陈志文
面对较高的教育追求,多样的教育需求,学校教育如何最大程度去满足,成为“双减”的关键,也成为两类家长的博弈战场。
双减政策落地,有两个新闻事件引起较大的关注。
一个是上海建平中学西校根据学生评测的成绩开办分层教育的“阶梯班”,被家长举报至教育局最后不得不停办。另外一个也类似,深圳沙湾中学初三进行分层教学,也引起部分家长投诉,三天即寿终正寝。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起举报事件都引起了家长公开而激烈的网上“对攻”。
在建西中学被举报后,引发一些家长不满。举报的家长为此发表公开信,详细解释了自己举报的理由,在坦诚自己孩子学习一般的同时,抨击校长与学校管理,指责部分家长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错误教育观念,认为学校“阶梯班”实际就是“实验班”,“向一部分‘尖子生’优先配置教学资源,打破了公平竞争的环境”,违反中央双减精神。
建西预备班家长公开信截图
此文引起一些支持分层教学的家长激烈反弹。一位家长也发表回应性长文,指出建西的“阶梯班”并不是“重点班”,而且学校不但有阶梯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还有“补差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文中反问这位举报的家长“你咋就不去举报补差班呢?学有余力的孩子为何不可拓展学习空间?非要和你家娃一起躺平?”
这位家长也拿中央双减政策为依据,强调阶梯班的设置符合双减中“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的条例。
建西高年级家长回怼公开信截图
最后,这位家长抨击举报者“就是怕别的孩子跑到了自己孩子前面”,是因为自家孩子成绩不如别人的羡慕嫉妒恨造成的心理失衡。
深圳沙湾中学的争议也类似,叫停分层分班的家长认为学校开设的是“重点班”,违反中央规定,支持者则认为符合双减精神,是一些家长借双减之名,后进的想拖前进的后腿,非常不道德。
沙湾中学家长诉求(图自《人民网领导留言》截图)
沙湾中学学生诉求(图自《人民网领导留言》截图)
当然,最为难的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双方都有其道理,但学校无一例外地都采取了向举报家长妥协的处理方式,取消了阶梯班或者分层教学。
这两起事件,以及不同立场家长的激烈对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同属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的家长,立场鲜明地激烈争论,甚至实名对攻,实属罕见,显然是急眼了。
这背后,显然有双减政策的影响。
有人分析说,在强力整顿校外辅导机构后,一部分有较高教育追求的家长和孩子,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了,只能依赖学校与学校教育,因此,这部分家长才会急眼。
也有人分析说,不能否认,的确可能存在一少部分家长“心术不正”,自己不努力,也不让你努力,自己躺平了,你也必须躺平,齐步走。
到底谁错了?学校与教育部门怎么面对这两种对立的教育需求?这两起事件在双减背景下,有着特别的意义,也正因此,才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双减政策的核心精神。
第一,是做加法,应教尽教,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第二,才是做减法,包括减去学生校内过重的作业负担,以及校外辅导机构的负担。最后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这也是着眼于共同富裕,就是不能让金钱成为左右教育的起点。
也就是说,双减中,整顿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提高校内教育治理,在校内最大程度满足家长与学生的教育需求。釜底抽薪,让大部分家长与学生没有必要去校外、去培训机构,成为落实双减目标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因素。
如何提高校内教育质量?
很显然,人是有差别的,本身就决定了教育的差异化存在。同时,不同的家长与学生因为对人生发展定位不同,教育的追求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下,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有较高的期望与要求,这是一个复杂的现实。如何提供较为丰富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学生与家长的需求,给不同学生与家长足够的发展空间,就成为目前学校教育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挑战。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是一个必要的、基本的手段,也是双减中各地教育部门所倡导的。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过去一些家长过高的教育追求能在校外培训完成的话,现在就主要依赖于校内教育了,这时,分层教学就是最大程度满足不同个体,不同教育追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正因为此,我们的教育部门,有必要理直气壮地支持各个学校根据个体差异,包括主观教育追求的异同,进行必要的分层教学,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也才能让更多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这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方向。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需要区别分层教学与重点班的差异。抽调最优秀的学生与老师单独组建实验班,这是教育资源稀缺时代追求效率的做法,在今天是有违教育公平的,也是我们需要明确反对的。
在提高校内教育质量的问题上,最敏感的是,我们满足哪种教育需求的问题,即更高教育追求中哪些是合理的,是我们应该支持的,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也不好把握边界的问题。
首先,对于先天个体差异导致的需求差异,大家还比较理解支持,这也是世界通行的规则,即便是美国,公办学校也普遍存在“天才班”,以满足不同资质同学的教育需求。
但对于一部分主观的较高教育追求的需求,是有争议的。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反对少部分不切实际,尤其是打鸡血式过度“鸡娃”的功利追求,但是,对于一部分还在正常范畴内的较高的教育追求,不宜简单否定,应该在学校内给与足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把他们留在学校。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也在一直鼓励青年人为中华民族崛起奋斗。重视孩子教育,希望孩子勤奋努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优点,不是缺点,学校教育中也应该给这种追求以一定的空间与支持,尤其是在减负之后,绝不应该再犯当年三点半的老错误,把学生与家长推给社会,把这种需求推给市场。
需要承认,在这种更高教育追求中,一些家长更重视的是文化课成绩本身,是对名校的追求。理论上,这种追求是错误的,但这并非完全是家长的错,因为我们的教育评价与社会评价如此,核心是需要改变,改进我们的教育评价,社会评价,而不是简单否定,否定这种教育追求背后积极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
张桂梅校长就是一例。作为优秀党员代表,她在党的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代表发言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懊恼地说,今年学校高考成绩不理想,本来希望以好的成绩向党的100年献礼,而她最大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
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上,她的模式就是“汗水+时间”,超常的付出,严格的管理,磨砺。对于很多批评,张桂梅说:“农村的孩子基础不如人家,条件不如人家,唯一优势是吃苦耐劳,如果这点都丢了,你拿什么和别人拼?你拿什么打破那层层阻碍你成长的坚冰?”
我相信,大家尊敬和欣赏的,不是支持她追求分数,而是这种追求背后自强不息的精神。
同时,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知。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深远的,并非一个简单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问题。在美国、英国等地的唐人街,到处都是培训班,内容也多以升学考试为主。2019年学而思在硅谷开办了分校,核心业务就是小学奥数培训,新东方则早在多年前就在华人聚集的多伦多开设了分校。
对学习,对文化课成绩的追求,几乎弥漫所有儒家文化圈,背后是一个文化问题,无关招生制度,教育与教育理念正确与否,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扭转和解决的。固然,我们要反对这种教育功利追求,但绝不能因此就简单否定和反对这背后刻苦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
但争议焦点,也在于此。
这两起事件最后都以举报的家长暂时胜出而告终,但也激起了激烈的冲突,尤其是一部分“努力”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甚至双减政策的质疑与怀疑。
如何实事求是地处理好这些冲突,尤其是部分有较高教育追求的家长与学生的合理需求,在校园里最大程度解决这些教育需求,至少留下足够的空间,对于稳定推进双减政策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减负,是减去多余的负担,而不是没有负担;负担也是一种心理感受,喜欢的,就不是负担。同时,公平绝不是追求结果一样,而是机会公平,更不能鼓励躺平,齐步走,我们还是需要鼓励奋斗的。
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些家长对分数的过度追求,坚决反对举办实验班,但也不能否认,的确存在少数家长,自己不努力,也不想让别人努力,把公平当成躺平,借双减政策,无限放大,把分层教学污名化为开办实验班,把给一些有更高教育追求的学生提供的空间与机会,攻击为追求升学率,通过似是而非的举报,达到自己的目的:齐步走,谁也别想超过我。
如果向这种做法轻率地妥协,最后不仅影响双减的真正落实,把学生与家长再次推出校园,也是对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优秀传统的遏制甚至打击,形成不良的示范效应。
站着说话不腰疼!理论上能分清的,在实际的管理中往往是复杂的。对立的双方,往往会把自己完美化,把对方妖魔化,甚至简单化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对立。但显然并非完全如此!
面对这种激烈对立的双方与诉求,一方面需要科学的分析研判,哪些是需要否定的,哪些是要充分支持和保障的,不能一刀切。在这个矛盾的处理中,更需要学校与教育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有足够的担当,在一些错误或者不实的举报与缠访面前,不和稀泥,在学校里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这才是真正为双减保驾护航。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志文观察”(ID:chenzw_edu),作者陈志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