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乡村教育绝不是仅仅为城市输血或者为大学提供学生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乡村教育绝不是仅仅为城市输血或者为大学提供学生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摘要:乡村教育要改变教育内容和生活严重脱节、上学对于生活改善和就业无意义的现实。

1634200200507908.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教授在《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新书发布会上的演讲。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关于后普及阶段的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2020年开始到2021年,整个中国教育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突出标志就是我们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都完成了普及的任务。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其毛入学率达57.8%(2022年数据),也就是说,在18~21岁的青年当中,有57.8%的人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国家脱贫攻坚的任务如期完成,国家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历史性的转移——从支持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阶段,乡村振兴和教育振兴成为了一个核心的议题。

当前农村教育的三大特点

1.“城挤乡空”的空间格局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学校的布局和教育空间的格局,图1显示了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城镇化率远远超过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小学阶段超过了16%左右,初中阶段超过了25%。大家知道义务教育本来应该是就近入学的,这三条曲线应该是吻合的,但是现在图形显示的就是大量的农村学生进城上学,所以造成了我们所说的“城挤乡空”的格局,即乡村的学校学生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而城市的大规模、大班额问题越来越突出。333c63c9bcc3be6db318cda7097f92d0.jpg

图1 2001-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和小学、初中在校生的城镇化率

2.出现“三类学校”和两个“边缘化群体”

在乡村出现了“三类学校”和两个“边缘化群体”,这三类学校就是县城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乡镇的寄宿制学校和乡村的小规模学校。那么这三类学校恰好跟农村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是高度吻合的,也就是说跟农村家庭的分层是一致的。最有能力、最有钱的进城上学,次有能力的到镇里上学,乡村小规模学校最弱势的群体就是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那两个边缘化群体就是指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都是在近些年农村教育出现的一个新情况。

那么,乡村小规模学校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包括2021年的“一号文件”提到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集中了农村后百分之二十或者百分之十几的最弱势的家庭,很多都是困境儿童,家里有残疾人、精神病人,他们“走不出去”。所以,办好小规模学校不仅仅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托底的需要,而且由于它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能够开展有根的、个性化的和特色的教学,从前瞻性的角度来看,小规模小班小校也是适合城市和农村,面向未来的所有学校的一个基本形态。

3.农村教师短缺依然严重

我们在最近考察当中也看到,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上已经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一是已经实现了年轻化、更具有活力,受到学生的喜爱;另外一个就是女性化,年轻教师女性的比例居高不下,而男教师已经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乡村教师的学科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前几年音体美学科的教师特别短缺,但是现在音体美教师已经比较富裕了。我们在湖南湖北一些乡村地区的了解,他们现在比较短缺的是理科教师,比如化学和物理老师。

那么在解决乡村教师的问题上,湖南省包括还有其他广西省份都采取了“3+3”模式培养省内的免费师范生。从初中毕业生当中选拔学生免费就读3~4年,取得一个大专或者本科的学历,然后再回乡、回到所在的农村,担任5年左右的乡村教师,这个办法在湖南省已经实行了10多年,大面积地解决了乡村教师的质量问题,就是“乡村好教师进不来,待下来了又留不住”的问题。这个模式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实际上它是“中师模式”的升级版,过去的中师培养的中专学历,现在培养的是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

另外一方面,农村教师短缺、数量不足,仍然是一个问题,很多乡村学校还有新代课教师的存在。从PISA测试来看,中国乡村学校的短缺指数为0.98,指数为1的话就是非常短缺。还有一个新情况就是当年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师毕业的教师,现在都是各地的教育局和学校的骨干,那么未来几年将会整体性的退休,所以教师队伍的质量也面临一个新的考验。

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应当从应试教育突围

我们面对后普及阶段的农村教育,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农村教育需要回到树人育人的宗旨上来,这跟国家当前讲的“双减”概念是完全一致的。义务教育,要认识义务教育的本质,它应该点燃、激发、照亮每一个学生,应当为农村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应当关注大多数学生和弱势学生,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

要实行一种完整的、基础的教育,要在提高学业成绩、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通过阅读、体育、艺术、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弥补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短板,重视乡村学生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

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应当从应试教育突围,不是培养“小镇做题家”和“二流机器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特别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要重新思考农村教育的目标。农村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上大学、为了走出大山吗?把整个基础教育的目标狭窄地定义为升学,这是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一个痼疾,为什么应试教育打而不倒?就是因为升学主义、就是因为唯升学论、唯读书高。

0a90cf7e1dde44daf56530464c986b84.jpg

浙江一所村小毕业生走向

一方面,对于非常多的无法升学的农村学生,他的前途究竟何在?基础教育应该为他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另外一个,我们2.8亿农民工,他们是如何走出大山的?我们必须看到绝大多数的农村人现在都已经走出了大山,是通过城市化的进程,所以不能再继续鼓吹唯升学论、唯大学论。为什么现在这种升学主义或者应试教育,对于很多无法升学的学生来说是无用的,因为它没有为初中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提供必要的生产技能或者改善生活、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这是农村学生辍学的一个深层原因。

“三农”的前瞻性视野

我们应该要看到农村发展前瞻性的视野:农村正在成为一个包括不同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成为包括传统的农业以及工商业、服务业等多种内容的经济体,需要包括农业、科技、营销、金融、设计、文旅、创新传播等多样化的不同人才,也就是说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多种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中来认识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绝不是仅仅为城市输血或者为大学提供学生。

那么,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国家开展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它的核心主张就是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教统筹”,强调教育和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就叫“三教统筹”(农科教三结合),这个非常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非常可惜这么一场声势浩大、最高层面的改革,最后到90年代初无疾而终,整个教育就纳入了一个应试教育和升学主义的轨道,这段历史是特别值得反思的。

什么是农村教育的质量?

今天我们要特别来认识什么是农村教育的质量?就是要平衡知识教学和人的社会化这两种不同的功能,也就是说既要达标也要成长。学校的教育目标要从达到一定标准的考试成绩,转变为对学生和社区的经济社会福祉产生积极影响,用“达标+成长”的评价取代单纯的学业评价。

我们还看到农村学校的功能正在发生某种变化。面对大量留守儿童和寄宿制学生的现实,他们的实际需求首先是校园的安全感、健康的饮食、充分的睡眠、情感的需求等,所以学校的养育功能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所以给予学生文明、健康、有尊严的校园生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包括清洁的饮用水、卫生的厕所、能够洗浴的条件、女生宿舍有窗帘、有饭有菜的食堂等等,都是寄宿制学校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提供的是一种“隐蔽的课程”,是具有一种教化的作用。

农村教育的改革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在世界范围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大趋势,就是要改变教育内容和生活严重脱节、上学对于生活改善和就业无意义的这种现实。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项目组得出结论:“我们坚定的相信,贫困地区学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学业方面的技能,而是能够让他们提升自己收入的前景和身心健康的生活以及生存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财商素养、创业技能、维持自身的健康的能力以及一些管理能力,比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能力。”

他们的调查显示在非洲那些最贫困的国家,他们学校的课程跟欧洲是一样的,也是学习希腊神话、大气环流等内容。还有,只要他们的学生学会每天饭前便后洗手,他们的儿童的死亡率就可以降低10%,但这不是学校的内容,所以该研究得出结论——教育内容和生活改善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这也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弊病。254786c7576719b70641c708edffa845.jpg

在90年以前,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也是这个价值,就是要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弊端,要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求来组织教学,他的提法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目标是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比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更丰富、更完整。所以今天我们要特别重视农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健康和卫生,包括能够说普通话,包括表达能力、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合作能力、创业精神、学习能力、信息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农村学生走入社会的通行证,而不仅仅是考试分数。

我们今天强调对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有了一个新的抓手,就是OECD组织已经把社会情感技能的测评纳入它的常规,也就是说在PISA的评价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评价。2018年举行了第一次测评,中国的苏州市参加了社会情感能力的测评。d2f5d720732cad6245de613212c15530.jpg

社会情感能力是一种超越学科的学习能力,该能力是迎接未来挑战的一种最核心的技能,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情感技能是按照心理学“大五人格”的模型来建构的,分解为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开放能力和交往能力五个方面。通过对这5个方面和15个分指标的评价测量,我想它会指导我们更有效地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最后落实到什么地方,就是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

今天我们可以很确定的来回答,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就没有乡村振兴;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未来的乡村学校应该是本地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乡村文化的中心、乡村振兴的引擎。乡村学校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和实验田,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值得耕耘和探索。让更好的教育在乡村学校落地生根。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教育思想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教育思想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乡村教育绝不是仅仅为城市输血或者为大学提供学生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