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视频“What is a MOOC“
MOOC 诞生之初,“颠覆大学”、“教师下岗”之类的观点很多。四年过去,大学和教师都依然稳健,而 MOOC 却变了样子。当初因坚持做职业教育而最不 MOOC 的 Udacity,如今估值最高,率先成为独角兽。Coursera 和 edX 都开始侧重职业教育,许多大学老师也对课程缩水、转型,极力迎合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确实比 MOOC 更刚需,自然也更赚钱。
在中国也一样,网易云课堂微专业的营收超过中国大学 MOOC 证书收入好几个量级。但在中国不一样的是,两大 MOOC 龙头,中国大学 MOOC 和学堂在线,都没有转型职业教育。而且,高校教师仍在孜孜不倦地开设新 MOOC。课程 1:1 还原校内同等的教学深度,甚至因为没有课时限制,反倒内容会更丰富。这绝不是因为我们比美国慢半拍,而是因为,MOOC 早已改变了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基础——评价体系。
对大学教师来说,能获评“国家精品课程”,是相当高的荣誉,全国总共不到 4000 门。在 2003 年 5 月教育部下发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文件中是这样设定评审方法的:
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可见“有关机构和专家”是评审的关键。我在大学承担的课,也有幸成为国家精品课。申报过程中,课程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做很多申报材料制作、整理、包装工作,且都是以专家视角为导向的。我多次向团队领导质疑这些工作的价值,因为它们对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帮助。但质疑归质疑,后来的职称晋升,很大比重是靠这些无价值工作换来的精品课称号。这就是 MOOC 之前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个缩影。在这种体系下,着实有一些学生并不认可的水课程,成为了精品课;也着实有很多学生非常喜欢的良心课,注定没机会成为精品课。真没多少人在乎学生的感受。
“国家精品课程”几年前已停止评审,下一轮同等量级的项目叫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就是“国家精品 MOOC”。2015 年 4 月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是这么说的:
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
虽然没写由谁来评价和认定,但要求先建设应用,也就是先要在网上开出 MOOC,接受全社会的公开检验。学员对课程的评论,一定会对最后的认定者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做 MOOC 的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导向建设课程。一些还不习惯这种角度的老师,确实遭到不少不礼貌的评论。
从自上而下官本位,变为自下而上的学生导向,这就是 MOOC 带来的改变。在教学意识上,高校教师终于开始追上培训讲师了。
但 MOOC 再好,完成率低,然并卵啊。从互联网的角度看,MOOC 创造的价值确实有限。但学校里的老师,已经真切感受到冲击。请允许我秀张炫耀图:
这是某大学的《操作系统》课堂上,学生稀稀郎朗,尽量远离老师,还有人伸着懒腰。照片近处(也就是老师的远端),拍照的学生正在播放我的《操作系统》视频。这位学生素未谋面,也记不得他是哪所大学了。他很好学,但实在忍受不了本校老师的课,于是就这样了。
这是 MOOC 进入中国之前就发生了的事情。MOOC 兴起后,这类事情越来越多,甚至有学生用 MOOC 中学到的“考”自己的老师,给老师纠错。老师再难淡定讲水课。
于是,中国大学 MOOC 上线不久,就有很多老师打来电话,问能否把某某 MOOC 用于自己的课中,这样就不用再尴尬讲课了。这个模式叫 SPOC。我们是被老师这样推着实现了 SPOC 功能,并封装成“学校云”服务。而老师又推着学校部署“学校云”。一些优秀的 MOOC,会被几十所高校引入到校内。先行者的经验证明了 SPOC 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教育部也很快出文件“鼓励高校……选用适合本校需求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平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到今年,部署“学校云”或类似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有没有想到一个词?一个互联网人常说的词:倒逼。
SPOC 对教学的提升作用已有很多专业的论文发表,不再赘述。诚然,现在实施了 SPOC 的课程,还是极少数,应用和推广中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但这样上下一心面向学生的教学改革,在我以前十年教龄中,未曾见过。
“颠覆大学”的论调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公司的宣传手段而已。国外大学本身受 MOOC 的影响并不大。但中国高校在教学上由来已久的顽疾,却被 MOOC 刺痛,并有了 SPOC 这个解决手段,且因然而生了商业模式,具备了持续发展的能力。只不过教育上的事情,发展得总是很慢,外人不易察觉罢了。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孙志岗,首发于孙志岗的博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