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6 月 16 日
今年上半年,陈向东和跟谁学的团队打了个赌,以 128 斤为目标进行减肥,差一斤就掏 10 万元请客。在这样的“决心”下,陈向东已从年初时的 142 斤减到了如今的 131 斤。
居然会把心思花在减肥上,这听起来似乎很不“陈向东”,毕竟在老东家工作 11 年不休假的纪录,就足以让很多人将他与工作狂画上等号,更何况现在是自己创业。
对此,陈向东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去年他几乎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抛头露面”、走访用户等对外的方面,今年,他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跟谁学内部,并且给自己留一点时间。
这一改变,表面上看只是陈向东个人时间分配的变化,但它的背后释放出来的却是跟谁学在营收、变现等方面都逐渐步入正轨的信号,“今年我的心里更踏实了,没有之前那么焦虑了。”陈向东说。
开了“外挂”的创业者
对于陈向东的过去,相信有不少人都多少有点印象,仅用 11 年的时间,就从新东方的普通教师,一路升到了总裁助理、武汉学校校长、副总裁,到 2010 年,正式出任新东方的“二把手”执行总裁,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陈向东都拿着集团内最高的工资。
“作为一个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从中专学历开始,一路奋斗到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从新东方基层老师,奋斗到新东方执行总裁,整个生命是一部令人感动的奋斗史。”对于陈向东,俞敏洪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说,如果说新东方有一个人比他好学和勤奋,这个人非陈向东莫属。
出任执行总裁的第四年,当大多数人以为陈向东会继续呆在新东方大展拳脚的时候,他的离职却让人有些大跌眼镜。之后,俞敏洪发了一封内部信给新东方的全体员工,信中提到:“放弃这些待遇的背后,是我能够感受到的一种对于生命时不我待的追求。”
是的,陈向东有他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帮助用户找到好老师。而三年前的今天创立的 O2O 学习服务平台跟谁学便是他的梦想与追求的实践。
陈向东离开新东方是在 2014 年,那一年雷军的那句“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被众多创业者奉为至理名言。跟谁学的创立恰好赶在了教育 O2O 风口,加上创始人的名气与背景,成立仅 9 个月后,就获得了 5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陈向东本人也被媒体称为“被资本倒追的创业者”。
跟谁学获得的高额融资,在当时甚至将教育 O2O 领域的资本游戏带向了高潮。芥末堆曾统计过部分教育 O2O 项目的融资状况,融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 2014 年底到 2015 年 7 月,其中,轻轻家教和疯狂老师分别在 2015 年上半年完成了三轮融资。
知名教育O2O项目融资情况
然而,这样的好景无论是对教育 O2O 领域还是对跟谁学,似乎都没能持续太久。2015 年下半年,当教育 O2O 的浪潮开始褪去,“友商”们纷纷转型,一直没能为跟谁学找到变现场景的陈向东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跟谁学扛不住了?
2015 年下半年,以“教育 O2O”为标签直接切信息和交易的互联网教育平台纷纷转型或离场。请他教做起了线下托管服务,老师来了关闭,轻轻家教做社区里的“轻店”,之后又发展为独立的“私塾家”,疯狂老师则开始推直播产品“叮当课堂”,而兴趣教育领域的为艺和早教领域的小海豚早已转型做线下。
彼时,曾经被光环笼罩的跟谁学也并不好过。先有代理商斥其“卸磨杀驴”,后又有人自称“员工”的人在网上曝出其裁员风波,而重科技而轻教育所带来的后遗症也在那时开始有所显现。
在创立跟谁学时,陈向东已在教育行业打拼了 20 多年,对于教育,他自认“十分了解”,因此抱着“缺啥补啥”的心态,他将跟谁学的中心放在了科技之上。然而光有科技,只能提升教学的效率,却很难增进教学的效果,这也让当时的跟谁学走到了科技带来的“误区”之中。
“教育的本质是增进效果,科技的本质是提升效率,跟谁学在创建的时候,更多的注重科技的力量。如果说回到最初原点,我们应该会在教育方面有更多的重视和更多的投入。”回忆起成立之初,陈向东如是说。
还有一点,在也如今引起了陈向东的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跑得过快了”。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 3 月底,教师注册量 7 万名,学生数量达数百万级别,但到了 2016 年 3 月底,跟谁学入驻教师已接近 50 万人,用户总量达到 3500 万人。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跟谁学在服务等方面很难跟上用户数量增长的速度,“很多方面做得不一定那么细。”陈向东委婉地说。
在外因主导,内因驱动的情形下,和其它的教育 O2O 平台一样,陈向东也始终没能在当时的模式下给跟谁学找到好的变现场景。“那个时候非常焦虑,焦虑到经常半夜醒来,睡不着觉。”他无奈地说。
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初的陈向东可真能说,把全北京都说烦了,看到陈向东蹦上讲台都想逃。”在聊到跟谁学时,一位业内人士在群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他的话或许略带夸张的成分,但却也有一定的道理,当年的陈向东,曝光率确实很高。芥末堆在微信上加过一位跟谁学的工作人员,去年的时候,这位好友的朋友圈几乎每隔几天就会转发一条关于陈向东或者是跟谁学的内容,其中很多都是“新鲜出炉”。
时间到了今年,我们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陈老师很少出来“抛头露面”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都以为“跟谁学扛不住了”。
事实却恰好相反。跟谁学不但没有“扛不住”,反而在营收、变现等方面都已逐渐步入正规,因此,陈向东才能将重心转移从外部转移到内部和自己身上,而促成这种改变,便是无心插柳而成的 B 端业务。
商学院是目前跟谁学四项 To B 业务中最早诞生的一项。
“我们当时推广跟谁学,会做些会销,跟校长讲一些互联网理论。结果我发现用免费,这件事大家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后来我要求说,反正我去参加的活动,不要求赚钱,但至少得收费,收费验证这个人到底是不是我们真正的用户。”陈向东介绍,这便是商学院的雏形。
在会销的过程中,跟谁学通过收费验证,发现校长们对培训的的需求。2016 年 3 月 30 日,专为教培行业从业者开办的跟谁学商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学员。在之后的一年里,跟谁学商学院开设课程近 70 场,线下私享会 40 余场,累计培训付费学员近 2 万人次,机构学员遍布全国 30 个省、市及自治区。
据了解,之后上线的“天校”运营系统、招生导流解决方案“U 盟分销”和专注互动视频直播的“百家云”最初都是为了给跟谁学平台上的机构提供更多的服务,让他们能更好地利用跟谁学平台,增强对平台的粘性。却没想到,借此发现了用户对这些工具的需求,顺利进军到了 B 端市场。
跟谁学的 B 端产品能够快速打下市场,或许也与其前期在科技上的投入有关。陈向东对技术的重视从其人员构成上就可见一斑。目前跟谁学的 600 多名员工里,有 200 多名技术人员,其中有不少像 CTO 李钢江这样来自于 BAT 的技术骨干。经验丰富且人数众多的技术团队,使跟谁学在产品研发和推广上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芥末堆了解到,目前跟谁学的 To B 业务占跟谁学总营收的 60% 以上,且四块业务均有了正向的现金流,并且足以负担目前仍处在亏损阶段的跟谁学平台,今年上半年,整个公司也已实现了正向现金流,上个月整个机构关联产品的 GMV 加起来有 3 亿元。不过,陈向东表示,C 端想要给用户更好的体验,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从来没想过放弃 C 端业务”
“在做 B 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去放弃跟谁学这块业务?”我问道。
“从来没有过!”说这话的时候,陈向东差点急的从椅子上跳起来,“任何人动摇我都不会动摇。”
陈向东眼里的跟谁学,不但是一个产品,更是他的一个梦想,“在我和团队的心目中,始终坚信 To C 是一个中心,To B 还是为 C 端服务。 ”他坦言,他们做了很多事,就是为了让跟谁学能坚持住。
如今的跟谁学已经算是坚持了下来,而 O2O 的泡沫也已散去。在陈向东心里,跟谁学也早已不是单纯的 O2O 平台了,“我们其实做了很多 B2C 的班课产品、直播课什么的,早就不是典型的O2O的逻辑了。”
对于教育 O2O,陈向东认为,以前所有的 O2O 犯得最大的错误就是纯粹的信息连接,更多地靠补贴砸出这个市场,没有真正从用户体验上来做。此外,由于当时美团、滴滴的快速崛起,大家也会相对浮躁一些,用了一些非教育公司的打法来做教育,导致了偏离。
如今的跟谁学,似乎已顺利趟过教育 O2O 的泥沼。陈向东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内部团队上,同时他也有了留给自己的时间,去上课、去充电、去找朋友……他还给自己定了个生活的小目标,回到 28 岁。但回到 28 岁的什么呢?激情这些都是没法衡量的,于是陈向东就想到了能衡量的体重,减到 28 岁时的 128 斤。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