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编在N年前,看过一篇德国的奇幻小说《墨水心 inkheart》,讲的是从墨水笔下流淌出的书中世界,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召唤而出,并由此开始了一段主人公的奇遇和冒险。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一次如此这般的奇妙旅程。
这是来自群岛加速器17届小岛:PlugIn教育创新项目发起人圆子老师的真实探索:从共同翻译一篇教育文章,到走进笔下文章中真实的世界。
这个世界在哪里呢?就是前不久Aha公号推出的介绍文章:《这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村庄》。这篇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文中的教育理念和示范案例 “维也纳共学村” 也被大家所津津乐道。
来自维也纳共学村的联合创始人Roland Dunzendorfer的一段话更是引起了教育创新者们的热烈讨论:
“为什么工作和学校是分离的呢?我过去习惯于每天送孩子们去学校,然后自己再去另外一个地方工作。然而我认为,孩子的成长应该像是在一个村庄里那样,我们应该一起出门劳作,从对方身上互相学习。”
这篇文章的翻译者之一:圆子老师,在一个月之前去欧洲实地走访,并真实参与了其中的教学过程,感受这里 “张力驱动变化,热情驱动学习” 的青色教育理念。让我们赶快来瞧瞧吧!
文中多图,非常好看!
从我的笔下走进真实的 “青色” 学校:维也纳共学村走访
我自从加入群岛闪翻团后,零零碎碎的翻译了一些和教育相关的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翻译这件事儿,比如理解文章,找背景资料,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轻量级别的线上协作,以及引发的一连串美丽的意外。
为什么这么说呢?
翻译,其实是件很孤独的事情。你不是作者,在拿到原文当刻,通常也不知道读者是谁。所以一定会有两个限制条件让翻译很难是件欢脱的事儿:
第一是翻译要忠于原文,过程中无法加入自己的观点;
第二是不知道谁会看,无法代入读者的角度解读文章。
而且,翻译这件事本身就很容易被AI取代,相对而言不费脑子且枯燥。
圆子老师画作:翻译自带孤独感
闪翻带来思考
但群岛教育闪翻团,打破了翻译过程自带的限制条件。
记得刚刚开始,我们也是把拿到文章当做作业,大家都在死线前的最后一刻奋笔疾书,石墨上一时间头像全体上线。在某一次语音聚会中,惊觉各自埋头翻译外的交流,对于共同感兴趣话题的讨论,才是含金量高无数倍的收获。
而我们的思维定势,让我们在成年后,已然把事情都当作是暑假作业来看待,总觉得这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学习渴望。“暑假作业陷阱”让我们每个人都错过了原本应该是享受的学习过程,大伙儿大呼可惜,并且下定决心要告别思维陷阱,和暑假作业心态说再见。
于是就有了拿到文章就开翻,并且期待其他人来围观和批注。记得有一次开玩笑说,看石墨译文旁边的批注,比文章更意思。
而且,这种闪翻模式,突破了刚才所提到两个限制。比如看资深玩家云武补充的案例,对心理学的四种原型有了兴趣,把买了N久没有翻过的大部头心理学快速刷了一遍;
看到翻译同一篇文章的小伙伴对自己翻译的注解,翻的好的地方有肯定,翻得不好的地方有建议;看到其他小伙伴的很早就翻完,自己也会再加一把力;Lulu是我们阿尔法翻译组的班长,顾远老师是辅导员,不定期的评点,修改润色并发布到Aha公众号。那一阵子勾起了很多学生时代的回忆,微信群像极了同班同学。
意外带来惊喜
还记得有一次4点起床去山区希望小学的路上,在颠簸的路上还吭哧吭哧的进行着翻译任务。
低头,是电脑里面展开的维也纳共学村的故事,如何在一个空间创造社会化共学;
抬头,是车窗外的乡镇。
6点多钟的早晨,天还没有亮透,一路上看到撑着伞上学的孩子。我好希望去问文中这个奥地利的小朋友,为什么她会觉得星期五不去上学时一件愚蠢的事情,如果这一刻她能和中国小朋友对话,她们会聊些什么话题。对于她,不去学校还有Deschooling的选项,但是对于车窗外的中国乡村小朋友,他们又能有几个选项呢?
我作为翻译人,如同在和作者交谈,中西方思维的交叠,激发起文章之外,稀奇古怪的各种猜想。
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图片来自网络
在种种心情的感触之下,动了去维也纳的心思。于是冒昧的给维也纳共学村发了一个邮件,表达了自己想去欧洲期间顺路拜访的心情,得到了热情的回复,邀请我春节后去参观并来一场 Alternative education 的中欧教育观点的对话。
这种美丽的意外,是不是让人很惊喜?
很快,行程就已经敲定。先不说三周后的见面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单就回我邮件这位老兄的经历—— 15年童子军,环游世界,热衷于用木头和绳索搭建各种结构,对于政治有独到观点,热爱辩论……,和这样有趣的人建立连接,就让人很是期待了。
在行前视频沟通 Public Event 的时候,我们决定由我给共学村里的人上一堂中文课,用拆字小故事和游戏的形式。两个陌生的人,第一次视频就设计了一个让我自己激动不已的小游戏,也是效率超高的。
图片来自【汉字造梦】
而为了上好这件中文课,又有朋友介绍了【汉字造梦】的创始人,给我支招了几个小诀窍,于是我又又开始刷《说文解字》的音频课……
走进真实的共学村
时间过得飞快。当真正走进了自己翻译文章中所描述的地方,有一种神奇的感觉。
先发两张照片,一张是维也纳共学村的官方照片。我在这里浸入式的待了24小时,吃住学玩都和村子里面的人在一起。
还有一张是见到了这个男孩的合影。在我的中文课上,任性的给他起了一个中文名,法布雷。
图为作者圆子老师和共学村中的学生:法布雷
村子是半年前刚刚搬到新地址的,一切都从零开始,很高兴在我来之前的周末,他们把客房修好了,于是我是第一个住在村子的客人。
这里的理念是:
马科夫(物理地址)是硬件
共学(理念和实践)是软件
Markhof is hardware
Colearning is software
各种各样的活动和空间
先说一下村子的概况,三层楼。有十几个可以独立或者合并的空间,我在这里一天,没有太数清楚一共发生了多少活动,列一下我参加的和看到的吧:
— workshop 1: Future & Career Plan (external resource)
— workshop 2: Peaceful Communication (external teacher)
— workshop 3: Foodcoop
— workshop 4:Constellation
— workshop 5: alternative training capability to teachers
— Outdoor Activity1:Football
— Outdoor Activity2: Swimming
有一些工作坊是开设给成人的,比如我旁听的 Constellation。让我觉得颇感意外的是,其中也有小小孩来参加,是因为孩子的爸爸妈妈感兴趣,小小孩们不舍得离开父母,就跟着一起参加。和国内绝大多数都是孩子参加辅导班,家长门口玩手机的景象一对比,反差真的相当大。所以这个二十来人的工作坊,包括4个小孩和一只陪主人来的狗狗,有意思。重点是,相当的和谐,对于偶尔的孩子的跑动,完全没有影响成人的工作坊进展,那只狗狗更是自由穿梭在工作坊内。
另外观察到有独立工作者10来人在这里租了办公室工作,有三个付费会议在这里开展(20人左右),听说星期四有个百人团来开会。
8pm,下午有狗狗上课的房间开始装了一台新投影,迎接百人客户团
其实,共学村这个地方本身倒是不大,但是任何一个房间真的是千变万化。
我认真的数了其中靠近厨房的那个空间。为什么数厨房边的这个空间,主要是比较馋,跑厨房吃吃喝喝,哈哈。这个4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一天内变化了4次排兵布阵。都是Co-learner 或者 Co-worker瞬间搞定,摆桌子搬凳子,架投影,装白板……,整个操作行云流水。
快速转换空间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有
同一天,维也纳共学村10来场活动,乍看是有点眼花缭乱的,但混乱中是有序的。
我眼中的村民
因为时间紧迫,只有一天,我就从三个典型人物的眼里来描述一下吧。
1. 爱笑宝宝 - 6 month
邀请我的人,是文章的主笔,也是Teal Org(维也纳共学村青色组织系统)的推进者。他和女朋友住在这里,并在这里有了一个天使宝宝。我进村第一个来欢迎我的就是爱笑宝宝,于是我也就母性大发的经常抱她四处溜达。
共学村小小原住民
她是这个村子的原住民,参加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认识她。爸妈经常不在身边,一群孩子或者其他人带着她,所以可以看到课堂里还有婴儿床。
维也纳说德语,小一点的孩子都不会英文。如果是往常,我可能多少会因为语言不通,有一些拘束,自己在里面可能会打扰到别人,而且听不懂也没有什么价值,所以多半是不会走进工作坊了。但因为抱着这么个小不点,我想自己总不可能不如一个半岁的小娃娃吧,她都经常在这里面蹭课,多一个我也无所谓吧。所以才得以蹭了5个工作坊。
这里的环境让人觉得很舒服,而感觉舒服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大家都混龄学习,没有整齐划一的压力,你大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到任何你感兴趣的地方。
我也观察到有一些低龄的孩子,混入到职业规划的工作坊,他们觉得有趣就继续待着,听不懂就跑出来去有意思的地方继续玩。
2. 好奇少年 - 10岁
穿插在各种工作坊之间,我会和村子里的成人聊天,他们的人通常温和可爱,但观点大都激烈直接(否则也不会在共学村吧)。当我和一个老奶奶聊教育这个话题的时候,老奶奶说了很多哲思方面的话题,学校为什么没有存在的必要之类,期间还涉及到宗教,沙文主义,意识形态,说实话这种话题我聊得都费劲。
这个小男孩总是大大方方的走来,主动坐进一堆大人中间,对于我们讨论的话题,时不时点点头。
喜欢大人话题的好奇少年
中饭的时候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这里啊。他回答的倒是简单,说他原来的学校饭不好吃,学校的厨房女士做得不好吃。我说,这是个好的理由,吃饭可是很大一件事情呢。你有没有把这个想法跟做饭的女士说呢。他说,“我都不知道她们的名字,这是更大的一个问题。”
对呀,社会分工以后,每天给自己做饭的人,连名字都不知道。更不谈连接沟通了,感激,回馈。孩子和厨师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别扭的雇佣关系。
简单两句话,我觉得说得真棒,孩子总是可以把复杂的事情说的很简单,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3. Colearner(共学者) 转变为 Coworker (共作者)
不仅孩子学习,cowork也有很多机会学习
在这里学习的一个小姑娘,最后决定留下来在这里工作。
首先介绍一下 Colearner 和 Coworker 的概念。
Colearner 表示来这里学习的孩子,通常由家长每天早上8:00送来,5点前来接走。根据家长的收入,每月交一定的费用,来的孩子几乎都是口口相传来的。两个孩子例外,他们的父母也住在村子里面,所以他们也住村子里。
门口的VB,黄色表示空间名,白色磁铁是会在这个空间出现的coworker。如果孩子想出去玩,可以看看那个时间有没有成年人在外面陪伴。
Coworker 是自愿在这里参与兴建共学村的成人,村子和政府支付他们生活所需的经费,我听到数字的时候都吓了一跳,真的是非常有限的收入,但他们都乐在其中,而且每天忙的走路带风。
就说我来的当天晚上,一个Coworker 带我参观整个村子,边讲解边在干活,把白板从一个房间顺路带到另一个房间,从隔壁的储物间把16张椅子拿出来摆放为客户需要的 U型结构,检查房间的协作线路……
在晚上9点的村子里面,至少还有3个人在劳作,他们也不觉得是在工作,顺手就边聊天边把手边的活干了。
而这个小姑娘,她也曾经在传统学校学习过,来了共学村,就被感染到了,年纪大一点后逐渐开始承担Coworker 的工作。她特别满意现在的状态,保持一直学习,拥抱变化,要知道这在欧洲整体比较僵化的环境下,能有这样的机会非常的难得。
4. 原来是家长,现在是共学村一员。
我们聊了很多的话题,大家第一次见面,仍然聊得很嗨。主要原因是虽然我们隔着一万八千里,但看同样的书《重塑组织》,用同样的协作软件,做的如此相同的事情(教育创新),有着共同的话题。她还送了一段 祝福 Video 给我们,希望我们大家在中国能保持连接,做得更好。
教室空间一天N变
圆子老师的中文课
好了,下面就是来自圆子老师,也就是我的中文课啦。原本一个小时的内容,最后两个多小时才结束,可以说是严重拖堂。但每个报名的孩子都非常投入,不论他们对于中文了解多少,问的问题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思维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一般大家分别前,都会客套的说希望下次再见之类的话。让我感动的是,几个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说完See u next time后,马上聚在一起商量,是不是可以成立个项目组,自己解决资金问题争取寒暑假来中国2周。
好了,流水账写完了,明天早上五点就要离开共学村,真有点舍不得呢,期待接下来的美丽意外,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共学村的空间变化
最后,再从共学村的空间来聊一下感觉;这种感觉用图片表达,可能更直接吧。
我是晚上七点进的村子,跟着Gills一起在村子溜达,村子是一栋3000平的三层楼建筑。和国内私校动辄几亿的投入,这里的投入只是一个零头。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村子应该和我10天前去的样子,已经很不相同了,在这个青色组织理念系统的滋养下,这栋楼,也有了自己的生命,一直在生长。
楼里的钥匙
要问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个大小空间,我在里面住了2晚也没有太数清楚,据说上图是其中三分之一的钥匙,所以那我就讲讲自己印象深的地方吧。
1. 村子里的空间都是因为人而产生的
这里常住约10人左右,因为大家共同学习生活,有人喜欢雕塑木工,就有了一个雕塑木工工作室;有人喜欢做衣服,就有了一个缝纫间;有人喜欢乐器,把自己家里的带来,就有了一个乐器坊;有人喜欢农场,就有了一个foodcoop……
总而言者,虽然是在维也纳的市中心,但自称村子,还真是很准确的。
来参观这里,不像是学校,更多像参观一个大宅子,宅子的布置处处体现村民对于生活的热爱。
一处小指示牌
某村民的自雕塑
木工房
木工房2
缝纫室
农场直供有机食物
多变空间
随处支一块版,就自发讨论了
厨房
乐器坊
2. 在这个村里,被唤作 Nest (巢) 和 Heart (心)的地方
Nest(巢)是一个20平米的小房间,我经历的24小时里,这里总有人:
— 小一点的孩子们披着一块床单疯玩
— 大一点的孩子把大人叫来一起开一个站会,来沟通一天安排
— 大人们在里面喝下午茶
— 或者来一场教育讨论的沙龙
— 踢完球的孩子自发支起投影,回看一段20分钟的球赛来精进球技
……
批床单疯玩
踢完球窝在巢里观看视频学习
带小妹妹聊天
Heart 是厨房,地理位置在村子的中间,不像很多机关单位或者学校的厨房,是封闭的外包的,假如哪一天煮饭的阿姨请假了,吃饭就会混乱。这里不同,不参加工作坊或者没有课程的孩子,动态的组成一个小团队来帮厨,看着一群大的小的孩子,如此利落的准备出饭菜,大家有序的进餐聊天,特别自给自足(self sufficient),有生活气息。
猜猜这是干嘛用的
开饭了敲钟
瞬间变餐厅
温馨的nest
孩子们有序的进餐
5/6岁的孩子,30分钟准备的茶歇
孩子们在准备茶歇
10岁的孩子,30分钟就能准备好一桌茶歇。
小姑娘们是协调员,早上就开始动态分组,一共3个工作坊要同步进行,确保多少人吃饭,多少人愿意做饭,多少人学习,几点茶歇要准时开始...... 效率非常高。
收拾厨房
3. 村子的空间,有大的分区,也相对灵动。
当新的需求出来时,空间就开始改进了,这个空间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自然生长。
我看了共学村 Coworker 的敏捷墙,不出意外的也有一堆 To do list。因为我的到访,所以村内计划建设的Guest Room(客房)项目就被优先了,这样我到达的时候能入住村内而不是隔壁的酒店,很是感激。成为共学村第一个客人,倍感荣幸。
我住的客房
我在客房备课,一个不会德语的老师在准备英文课件,来教中文课
在建的新厨房
才10天过去,已经开始有点思念这个美好的地方了,希望有机会下次再去探访,也希望那群小伙子项目进展顺利,有机会来中国。
本文转自Aha社会创新学院,作者圆子老师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