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翻·VIEW】是芥末翻在周三推出的全新版块,旨在向读者推出最新的全球热点教育资讯、教育相关人士的重要观点。VIEW全球教育,体验精彩视野!
原文:Why Are We Still Personalizing Learning If It’s Not Personal?.作者:Paul Emerich France. 来源:EdSurge. 译者:笨笨马甲. 编辑:尔瑞.
个性化学习在校园中得到大力推广,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标准化课程和教学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而个性化学习是针对旧时课程和实践的一次改良。作为一种理想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旨在提供依照每位学习者偏好和兴趣量身定做的教学操作,并循序渐进地满足各位学习者的需要。
可是,虽然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个性化学习在实践中却总是达不到我们的理想目标。细究原因,我想那是围绕在“个性化”周围的错误想法导致的。
因为“个性化”强调关注每个个体的需求,我们有时会假定,一个孩子的教育就应该被个体化。因为这样的假设,我们有了现在基于网络的、适应性的科技。这些技术直接为我们的孩子,将课程个性化。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们直接将平板电脑放在学生面前,让技术去做教学工作,而人们还称之为“个性化学习”。可真正的个性化学习绝不是这样。
我们没有认识到的是,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回报实际上正在减少。随着个性化程度增加,潜在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性也在增强。当教室中个性化的基础模式变得高度个体化,课程过度由技术驱动,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孩子被放在了各个不同的孤岛,课堂由此失去了聚集的意义。当我们将聚集的意义夺走,我们也同时夺走了孩子们从伙伴身上学习、通过伙伴进行学习,以及与伙伴一起学习的机会。我们夺走了他们通过偶然和无意识的互动,进行社会情感学习的机会。我们限制了孩子们通过有意义的对话和论述进行学习的时间。从本质意义上说,一些条件能让人们的学习状态真正彻底地个性化,而我们却首先夺走了这些至关重要的条件。
Image Credit: Paul France
除此之外,当技术被卷入,事情有可能会变得更糟。一些工具被游戏化,用让人上瘾的方式奖励用户行为。他们创造环境,让孩子们渴望“平板时间”,将动机停留在得分和达成等级这样粗浅的层面之上(这并不见得比过去的打分系统强)。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某些技术甚至会潜在阻碍幼儿执行能力和感知觉的发展,等孩子长大,让他们变得自律或保持秩序就会变得相当困难。
所以如果这是件很糟糕的事,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做下去?答案很简单——也有些令人不悦。
我们继续这样做,是因为这样的方式对于我们而言更简单。
在过去一年里的几乎每一天,我的学生都会找我花时间在ST Math上,它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自适应数学教学工具。他们问我的东西实在太多,以至于我决定写一篇具有说服力的文章,来谈谈为什么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工具来学习数学。他们对这个个性化学习工具的沉迷,让我的文章吸引了众多关注,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你们为什么认为人们会想要用这些软件?”我问班上的学生。
我的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用软件的话,我们的父母就不用再协助我们的作业了”。
我坐在那儿,被这个三年级学生的直觉捕捉惊呆了,他的直觉正是个性化学习项目所觉察到的用户痛点之一:家长(和老师)觉得这样更简单。当我们使用一个能代表孩子,将他们的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工具,它让我们觉得似乎做成了什么事。它帮我们觉得我们似乎又迈出了一步,我们孩子的学习就是被量身定制的——而且投入的是最少的努力和责任。但原因还不止于此。
我们继续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确信,坚持这样的做法,我们必会有收获。许多这样的项目都被设计运用游戏化技术。这样做不仅会加大沉迷的可能性,同样也会生成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量化指标——通过这样的指标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即使他们并没有学有所成。
2017年一份来自兰德公司的研究显示,个性化学习实践与数学成绩3个百分点的提升相关,与阅读成绩的提升并无统计上的明显相关。
使用个性化课程工具时,测试分数可能会突涨一些。但这就足以表明学生正以一种有意义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在学习吗?在使用一些工具后,成绩会获得短暂的提升,这一点都不让人惊奇,特别是那些专门被设计用于模拟标准化测试的工具。
当我们下意识地设计工具,排除一些有缺陷的指标,去提取正面的结果,我们又会变成“坎贝尔定律”的受害者。当越来越多的度量指标被使用,他们会开始歪曲原先用于监控进程的中间过程,即最初主观的想法会影响实验过程和最终实验结果。本质上说,有缺陷的度量方式会生成有缺陷的教学过程(量化实验一般都是先出于实验目的,然后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法。如果衡量最终结果的指标出现错误,按照指标所设计的实验具体步骤也会是不可靠的),至此将我们带入到现代教育的一个充满恶意的永恒话题:在真正改良我们体系的进程中,数据并不能带来实际性的行动,数据是无用的。
技术产品对提高学生成绩的潜在影响,在教学法、文化和社会因素面前略显苍白。实际上,John Hattie对超过800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与个体化(影响效应值=.23)或基于网络的学习(.18)相比,学校和班级范畴的因素,比如教师效能(影响效应值=1.57)、反馈(.70),以及先天能力(.94)对学生成绩有更大的影响。
除了这个很详尽的研究调查,还有一个原因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继续“个性化学习”,即使它还没有被证明是有效的。
那就是科技公司真的很擅长售卖技术。科技公司放在首位的是商业——然后才是教育。是的,科技公司经常发表一些有关服务孩童的崇高和高尚的使命愿景。但说到底,他们都需要挣钱来维持生存。那些背负着投资人的企业更是持续承受着压力,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利益最大化。
像其他公司一样,教育科技供公司也需要制作和销售产品,没有买家和用户,它们也是很难生存。这样的情况转而刺激它们产生一种反常动力,致使它们的产品与学生和教师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相合。如果有做生意的机会,几乎没有公司会退下阵来,即使他们知道他们的产品对这个学校来说并不是最适合的。
我知道这些,是因为我曾经就在其中的一家公司工作。
让我们把话题转回个性化学习。
不要误解我:我并不是完全反对技术在我们教室里的使用。只是我相信,我们一些有缺陷的假设导致我们滥用了技术。我们假设一个孩子的教育越是个体化,就越是个性化。但事实并不是那样。要让学习变得个性化,它必须让学习变得有意义、可迁移。而有意义、可迁移的学习只有当以人类连接为中心时才可以实现。当我们过度个性化学习——特别是当我们运用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时——我们正在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一座座孤岛。为了学习,我们将他们放在一个个专属仓里,夺走了他们与另一个伙伴建立连接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我决定是否在我的课堂运用所给的技术时,我会有四个先决问题。这些先决问题只是:一个引导。它们并不是让我完完全全用或不用这些技术,而是像石蕊试验一样让我决定将哪些技术运用到我的课堂之中。
1 这个技术能帮助将复杂程度最小化吗?
2 这个技术能帮助将教室里所有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最大化吗?
3 这个技术能帮我们做到之前从未想象过的事吗?
4 这个技术能维持或促进教室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吗?
如果这四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似乎已经选用了一种以人之间的连接为中心的技术。如果没有?那你也许会想重新考虑一下你选择的这个工具。记住学习是一种人类的状态,这点很重要。如果我们将技术作为学习的中心,这对我们自己、我们的学生和未来世代的学习者而言,都是一种伤害。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能够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误用教室里的技术,或者,我们可以选择使用能够深化人性的技术。所有一切的选择都取决于你自己。
>>声明
本翻译仅作了解之用,并非用于学术研究或商业决策。芥末堆海外翻译社群的小伙伴们力求将关键理念与思想更广泛地传播至中文区域,故部分表达可能与原文有所差异。如需使用,请查证原文。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