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又有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是个难以改变的事实,很多时候“他山之石”是够不着的,不过,倘若学校以真心、智慧积极发掘自身已有的条件与潜力,或许能够收获令人惊喜之效。本文介绍的九渡河小学,便是非常经典的例子:它原是个条件一般的学校,但通过扬长避短,竟也一路成长和升级、声名远播在外。只要是能被利用好的资源,其实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文丨Luna 编丨Leon
前几日,“新东方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冲上热搜;教育部也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择校热”。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确实,一个疯狂靠择校、补习来提分、抢跑的时代,随着“双减”政策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它映射的教育焦虑却不曾褪去——许多人追求的不过是更好的教育环境与资源。
但是,名校与名师就那么多,无论怎样传播与推广,影响力总是有上限的。说到底,教育是一件“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事。不是每所学校都能成为牛剑清北,但是每所学校都有值得挖掘的潜力。
九渡河小学(简称九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学校位于怀柔西南部的九渡河镇,这里盛产板栗和核桃,还有黄花城水长城旅游景区,风景独好,但是从位置上来说,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乡村小学。
整个学校原本只有23个老师,都是学校培养的当地老师。毕竟学校地处偏远,想要聘用外地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名师,那是难上加难。如果说老师是最难解决的教育资源的话,那九小当时的境况真可算是走投无路了。
但就是这样一所乡村学校,却在深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峰回路转的解决之道。在与北京市十一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后,九渡河小学开发出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学校没有“移植”十一学校的强力师资,而是直接从乡里招募手艺人,为孩子们设计特色项目课程
特色课程的学习目标和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要求孩子们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真正帮村民解决问题
学校还鼓励孩子发展个性,了解世界,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九小的于海龙校长曾说,教育的目标是育人,所以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到现在,九小的规模仍然不大,全校24名老师,6个教学班,但是出色的教学成果已经让他们有出圈的影响力。
继教育专家沈祖芸在《全球教育报告8讲》中介绍以后,罗振宇也在跨年演讲上提到九渡河小学的教育“奇迹”。
初听这些案例,九小是让人羡慕的,而近距离了解学校是如何开展这些课程的以后,也让人备受启发,原来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一定要全盘引进或购买,挖掘自身所处环境的潜力也是一种方法。
校长亲自走访乡村,挖掘40多名手艺人走入课堂
九渡河小学能够走入大众视野,始于2019年,那年,学校与北京市十一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并且正式更名为“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两校的合作就此开始。
2020年1月,十一学校派出了副校长于海龙出任九小的执行校长。到学校的路很远,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左右回转拐弯,足足一个多小时才到校门口。下了车,已经没有了北京市区的喧闹。
临行前,教育家、十一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还给于海龙提了两个要求,去到九小,一是一个老师也不能走,不能换,二是校舍要富有山村气息,让所有学习资源都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李希贵
这两个要求很有深意,这意味着九小不能通过换掉老师的方式来提升教学品质,必须硬着头皮从学校的理念、制度、治理体系和课程结构这几个方面下手。
并且,学校还不能脱离自己的乡村环境,反而还要开发当地的隐形资源,甚至能够反哺当地的生态与产业,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一份子。
那具体能怎么做?一所身处深山的学校还能怎样改变自己的教育?
换个视角来看,其实九小也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一方面,学校规模不大,学生来自附近6个村和怀柔福利院,加起来也就140多个孩子。相应的,老师也只有20多位,并且本地年轻老师居多。这成为了天然的小班化教学场所,老师能够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情况,甚至进行一对一指导。
另一方面,九渡河当地有板栗、核桃、蓝莓、传统药材等特色产业,还有扎灯笼、毛猴制作等非遗项目传承,对学校来说,是个潜力巨大的资源库。
于海龙校长自己也是从乡村走出去的,他打小在密云的农村长大,也读过村小,九渡河的环境让他有种亲切的熟悉感。开始工作以后,他很少机会回市里的家,也就干脆扎根在九渡河,摸索镇上的情况。
在其他人眼中,于海龙是个奇怪的校长——他跑遍了镇上的有关部门,还走访了周边各个村的村委会、乡镇企业。一个小学校长干嘛要这样走街串巷?
不过于海龙走访的成果也很明显,他甚至比当地人还熟悉当地的环境。
虽然别人看不出来,但于海龙和自己的团队清楚,他们这一通走访,是在挖掘和寻找学校周边潜在的教育资源。
加了一个暑假的班以后,学校在附近6个村张贴出了一则招聘启事:“寻找能工巧匠,只要您在农业劳动、生产劳动方面有一技之长即可加入我们……”除了村口,招聘海报还被带进村民家中,以及老师们的朋友圈里。
结果,一周以后,就有近80名手艺人来报名,他们的工作五花八门,有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养鱼的、养蚕的、榨油的……学校的特色课程这下有了充足的资源。最终,学校录取了40位手艺人,开始合作给孩子们的特色课程。
特色化的项目制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8月,学校利用闲置的空间建了一排小平房,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设计,室内阳光充足,明亮温暖。
这里就是孩子们的工坊课程教室,包括木工坊、厨艺工坊、豆腐工坊、非遗工坊、创美工坊、种植养殖工坊……孩子们一下子多了20多门特色课程。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豆腐课”,《上观新闻》还专门来此报道过课程开发的情况。
兼职这门课技术指导的是杨坤全,他是黄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浆水豆腐的第五代传人。所谓浆水豆腐,就是不用添加剂,不用石膏,不用卤水,全部用原浆制作而成的豆腐。
非遗传承人杨坤全讲解豆腐制作技艺
在被九小聘用以前,杨坤全就一直在以豆腐为媒介做亲子教育类的体验课程,还拉着学校老师去自己的豆腐传习所参观。被学校聘用以后,杨坤全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不能独立授课,身份就变成了技术指导。
课程的设计者和主讲老师则由学校的郅伟男老师担任,他是音乐教育科班出身,在此之前,还从没见过做豆腐的完整工序。但是在和杨坤全合作以后,他在“豆腐”这个自己以前全然不了解的课题下,设计了一套项目制的特色课。
在正式上课前,杨坤全看了一遍郅伟男的课程指南,他没想到一门简单的“豆腐课”竟然还涉及到数学、科学、经济学等等科目的内容。这让杨坤全困惑不已,但郅伟男却让他放宽心:“您放宽心教孩子们做豆腐的技能,其他我来负责。”
“豆腐课”就这样开课了。
工坊里一共有三个主操作台,可以用来完成磨豆子、点豆花做豆腐和做油豆皮三道工序。孩子们自行分组,按照不同的操作小组站好。每节课,先由郅伟男给孩子们介绍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和后续思考问题,再由杨坤全主讲实操的方法。
数学是“豆腐课”上最明显“被学习”的内容。磨豆腐是黄豆和水的调和,不同的比例都会影响最后豆腐的成功与否,以及品质。因此,孩子们要想磨好豆腐,就必须计算好黄豆和水的比例。
虽然数学课上还没正式学过,但孩子们为了成功磨豆腐,都对学数学变得饶有兴致。这个问题涉及到百分数的内容,在课标要求里是六年级的内容,但上过“豆腐课”的孩子都能提前学会。
除了百分数,孩子们还了解了重量单位的换算,学会了使用仪器测量质量、体积和温度。这些内容,放在课上由老师讲,孩子们不一定有多大的兴趣,但是他们做着豆腐,就自发地想要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这也让杨坤全大受启发,原来做豆腐真的能让孩子们主动去思考和学习更多内容。他也慢慢学会在教孩子做豆腐的时候,带上一点“教学”思路。
有一次,他带着孩子们做豆腐乳,很自然地就问道:“你们能不能告诉我这一大块豆腐乳可以切割成几个等分的小块?每块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呢?”
渐渐地,“豆腐课”的课程设计由郅伟男独立完成,过渡到了和杨坤全共同策划。杨坤全凭借多年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在做豆腐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真实问题。有时候,甚至比郅伟男设计的问题更加自然。
会做还会卖,能解决真实的问题,才算上好了课
往常见到的特色课程,往往设计到孩子学会整个流程就结束了。但是这在九小,只能算完成了一半的内容,孩子们要能解决真实的问题,才算学有所成。
和老师、孩子们熟络以后,杨坤全也道出自己面临的困难:自己经营的豆腐坊,在销售环节遇到了难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豆腐卖不出去了。
很快,这个难题变成了上“豆腐课”的孩子们的课题:怎么把豆腐卖出去?
光是学了科学知识,知道豆腐怎么磨出来的还远远不够。孩子们现在又多了更多要锻炼的技能。孩子们认认真真地把卖豆腐的思路做成了思维导图,贴在白板上:
1. 确定浆水豆腐销售渠道
2. 建立豆腐营销产业链
3. 营销产业优化
4. 扩大市场
最基本的就是运用数学知识,来计算自己磨豆腐的成本,以及制定定价;然后就是学习语文,为自己的豆腐写广告,以吸引更多客户。
走出校门的孩子,还尝试联系卖牛肉汤的连锁店,但是连锁店有固定的供应链,没有接受孩子们的自制豆腐。但一次失败没能打倒他们,后来,在老师们的引荐下,孩子们联系了北京十一学校总校。
2020年9月,十一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发现学校食堂卖豆腐的窗口特别火爆,这正是九小的浆水豆腐。除了总校,九小还和北京一家人气很高的农家乐签订了长期豆腐供应协议,并且为北京汇贤府酒店的招牌菜供应豆腐。
除了普通的豆腐,九小的孩子们还在努力开发各类新菜品: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咖啡豆腐;有烹饪风格别出心裁的豆浆蒸蛋,甚至还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叫做“浆水豆腐宴”;还有的还学了点营养学,开发了用五种豆子混合研磨的豆腐、山泉水制作的豆腐等。
九小特制咖啡豆腐
在销售和宣传上,孩子们也亲力亲为:他们为豆浆编写广告语“九小豆浆赛过玉液琼浆”,还为豆腐设计了编织盒样式的包装,豆腐售价20元一块。
其实,九小的孩子们不仅在“豆腐课”上要解决销售这种实际问题,校内的很多工坊与社团,也在鼓励孩子去真实社会关系中锻炼能力。也正是在这种真实情景中,孩子们体会到如何真正和人打交道,运营自己的项目。
比如木工课的孩子也不输隔壁“豆腐工坊”的。他们的原料木材就取自怀柔本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设计研发。在经历了一番市场调研以后,才决定量产尤克里里、滑板、手机支架、杯架等比较受欢迎的产品。现在,九小的这些产品已经成为十一盟校其他在北京的中小学中的畅销品。
还有的孩子们曾经希望通过人情,把商品“强卖”给老师。创美工坊的孩子就曾想把自己的手工皂推销给于海龙校长,他们说:“校长,我们觉得您需要这块手工皂。”
换作他时,于海龙或许就会买下,但他故意要考验考验孩子们,便问:“为什么我需要?”
孩子们一时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推销也自然失败。但是经过几天的思考,他们又找上门来,把自己的营销思路明明白白地讲了出来:“校长,我们观察到您皮肤比较粗糙,这块肥皂可以帮您去角质。”
关切一般的推销,让于海龙爽快地买下肥皂,并且一直放在办公室显眼的地方。
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九小的孩子不仅学习了跨学科的各类知识,还对真实世界的运转规律有了切身体会。他们掌握的知识,积累的经验都能够在生活中真正派上用场。
有位村民这样评价自己在九小读书的孩子:“我看我家这俩孩子,念完小学就不愁以后没有饭吃。”
从“怎么教”转变到“怎么学”,好教育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每次谈到学校的教育改革,教育资源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也让许多教育者,包括家长感到无奈。
比不上人家的条件,孩子接受的教育是不是就注定比别人差?
九渡河小学的这些例子已经是对这个问题的有力反驳。追根究底,这不仅仅是因为九小设计出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更是因为实现了教育逻辑上的转变——从考虑老师怎么教,转变成让学生怎么学。
作为乡村小学,如果从师资角度来评判,那九小的教育资源无疑是不强的。但是基于“让学生学好”这个理念,九小不仅课程上有了突破,老师、家长和乡里都因为学校而变得更加有活力。
李希贵曾在演讲中提及这种育人模式——在社区中培育学生,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通过支持型学习环境、选择性课程体系和合作型学习文化,让孩子们能够主动参与、深度体验。整个教育过程,以最终目标为设计导向,通过完成一系列表现性任务和评价,最终能够解决问题。
所以,从一开始,九小的教育改良就没有照搬其他强校的配置,而是围绕着所在地的环境开展。
比如,在课程方面,除了和手艺人们一起开发特色课程,九小的老师们还定期开展“啐啄课”,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今年5月的“啐啄课”活动中,就有9名老师主动申报,占到了任课教师的43%。除了所有任课老师,学校还请来了盟校专家6位,区教科中心专家4位前来听课与指导。
在老师授课以外,孩子们也被鼓励和同伴们主动共同学习。比如六年级的数学复习课,孩子们就上台作小老师,亲自给同学讲题,不仅迁移自己的知识,也诞生出许多创新的想法。
老师还引导孩子主动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状,为自己的家庭和村庄编写“民族志”,经过报告和讨论,再合写成一部九渡河的地方志。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这些孩子原本也是喜欢刷手机,没有想过要去主动了解世界的。
在校园环境方面,设施和配置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并且都取材自乡村。
学校后面的荒地,被改造成了学生自己管理的养殖区和蔬菜种植区。除了常见的鸡鸭鹅,还有山鸡、羊驼、白兔,甚至还有龙猫和孔雀。龙猫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繁育的,小孔雀则是孩子们亲自用温箱孵出来的。
乡村的孩子不少还动作灵活,爬树尤为拿手。学校几棵合适的树被装上防护装置,便成为了他们“爬树课程”的教具。
体育课的滑板由校内的木工工坊负责制作,孩子们喜欢的滑板课也成为了现实。
纵观九渡河小学的改变,虽然没有入驻什么常说的强力教育资源,但是整个学校却有了一种“换血”的感觉。学校的孩子们也像老师们定下的教育目标那样,渐渐成长为“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人生有为”的样子。
九小的成功是一种启发,它打破了“好教育通过移植其他学校的教育来达成”的常见思路,而是从自身出发,发掘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也是为什么沈祖芸这样说:“教育资源其实无处不在。”
当我们不断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甚至陷入剧场效应的时候,其实可以跳出这个圈子看到,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或许就在身边。只要是能被利用好的资源,其实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九渡河小学联姻杨门浆水豆腐,为2035年准备学校样板:
https://mp.weixin.qq.com/s/tSYS7Czg7w5CT85Kn71IXw
2.小学生上课做豆腐卖豆腐,这所山区小学还引来了北京城里娃: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353323
3.“九渡河小学的改造”让你“找到亮点”:
https://mp.weixin.qq.com/s/0QopEoAPUs4UKjzPf-9dOw
4.罗振宇2021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https://www.iqiyi.com/v_s0lo1ralds.html
5.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8讲》
6.九渡河小学公众号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Luna。文章原标题:《不靠名师、不拼生源,罗振宇盛赞的乡村学校,让我们看到教育“突围”的可能》。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