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勇在大会现场
7月16日,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夏季专场在京举办,会上,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唐晓勇分享了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探索以跨学科学习为特征的“统整项目课程”。
据介绍,南科大二小虽然建校仅3年,但其“统整项目课程”已颇见成效。2017年该校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训计划”,全国20多个省市近百所学校参与统整项目课程联盟;2015年、2016年“统整项目课程”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被教育部作为“互联网+”背景下课程创新案例向全国推广。
政策分析: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综合实践、信息化2.0
唐晓勇认为,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因此作为校长,一定要了解政策,分析政策,并将政策要求落地。唐晓勇在会上梳理了以下政策: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从1999年到现在,我们在信息化方面的很多决策还在重复十年前的事。所以,教育信息化2.0发布八大行动,三大转变,包括教育大资源的转变,能力向素养的转变,融合应用到创新发展的转变。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的课题组研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目标就是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特别强调了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引发《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唐晓勇认为,上述政策都强调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教育政策与教育变革之间知行不合一,存在巨大的鸿沟,很多理念都停留在PPT上,能落实到行动上的不多。学校依然热衷考试排名,而新课程改革非常核心的自主活动课程,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正在衰落。
探索:空间重构+技术支持+课程重组
鸿沟如何弥合?唐晓勇强调,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生、知识、教学方式,以及技术、空间、场景等教育元素。
以南科大二小为例,学校从三方面进行变革,分别是空间重构、技术支持、课程重组。其中,空间重构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技术支持是指互联网+BYOD(自带设备),课程重组则是说统整项目课程。
学习空间方面。唐晓勇认为,空间决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交流对话、合作机会。与传统学校不同,南科大实验二小教室没有讲台,课桌椅也不固定,学生可以排排坐,也可以单独坐,座位根据上课内容自由变换组合,一切以学习者为中心。
唐晓勇介绍,一线教师在探索中发现,“单人单桌”有利于独立思考,“四人小组”有利于组内成员充分表达,“U形座位”有利于展示学生个体......
此外,阅读中心、STEM学习工坊、跨学科学习空间等每一处空间都以顺应课程需要为标准,重新设计。
技术支持学习方面。唐晓勇认为,技术并不等于变革,怎么来应用很关键,如果一个学校花了100多万,只是为了展示,或只有几个人在用,这是最大的不公平。
统整项目课程方面。唐晓勇说,在学校的统整项目课程中,统整、项目、技术是三大关键词,“互联网+”和“STEM+”是课程中的两大重要元素,阅读是课程的底层支撑。
什么是统整?统整包括学科内统整、跨学科统整、以及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授课方面,学校采取教师合作制、项目负责制,打破了各科老师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唐晓勇介绍,统整项目课程强调实际经验、强调多元智能、混合学习。为什么强调实际经验?唐晓勇说,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所谓经验,一是阅读经验,二是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是从教材和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是在前人经验中继承发展的。生活经验需要学生体验、发现、动手。
为什么强调多元智能?唐晓勇说,每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如果都用传统的应试学习,这是真正的不公平。为什么强调混合学习?唐晓勇说,分科教学让人变得专业,跨学科学习让人发展得更完整,两者需要协同发展,但传统的分科教学,知识往往是片面的,缺乏整体性,学科之间没有交流。
唐晓勇说,围墙把孩子们围在里学校里,但老师、校长可以打开窗户、打开门,让学生看到美丽的风景,了解更多知识,这都是浸润式的发展。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与老师、家长完全不同的时代,不能用过去的经验限制孩子。
附:南科大二小课程示例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