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首次专业学位评估和第四轮学科评估都出结果了,我们能发现什么?

作者:一读EDU 发布时间:

首次专业学位评估和第四轮学科评估都出结果了,我们能发现什么?

作者:一读EDU 发布时间:

摘要:有比较,就有差异,高校切莫过于被评估“牵着走”。

6.jpg

在7月26日下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下称“学位中心”)正式发布了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下称“专业学位评估”)结果,瞬间引发了教育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640.jpg

(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截图)

结果显示,在8个设置时间较早、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专业学位类别中,北京大学共有5个专业学位获评最高档“A+”,成为此次获评“A+”数量最多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以3个“A+”的成绩排名第2,而清华大学以2个“A+”的成绩排名第3。

由于均由学位中心组织实施,且在实施时间、结果呈现形式等方面有近似之处,人们很自然地将此次专业学位评估同2017年12月28日发布结果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联系在一起。

那么,这两个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评估之间,存在哪些异同?我们又可以从中思考国内高等教育评估中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与趋势呢?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

1.jpg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01专业学位评估与学科评估的共性

不知是否是巧合,第四轮学科评估和首次专业学位评估均于2016年4月正式启动。

而鉴于学科评估早在2002年便首次开展,至今已完成4轮,而专业学位评估尚属首次试点,所以某种程度上,学位中心在组织实施专业学位评估时,会有意无意地站在前任肩上,从学科评估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 分档呈现结果,淡化名次

两个评估之间最为明显的相似之处就是,均采取“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公布评估结果。

以往按照院校原始得分排名次的公布方式虽然便于操作,简明易懂,但也存在简单粗暴的弊端,如强化了院校对名次的不合理重视,过小的分差也不能科学表明院校间的办学水平差距。

于是,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位中心在公布结果时已经按照“聚类统计”的原则,将原始得分相近的院校聚为一类,不再按小分进行排序,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名次。

第四轮学科评估和首次专业学位评估又继续深化了这种思想,采用分档法,将得分排名前70%(专业学位评估是前75%)的学科(专业类别)分成从A+到C-共9档公布。

除前述可以弱化评估排名、引导高校理性看待评估的益处外,分档制还有利于热门学科(专业类别)与冷门学科(专业类别)之间的比较,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仅有8所高校参评天文学,若不分档公布,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所有参评高校均为办学不错的前10名。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有热门、冷门之分,分档制可能会出现“断档”现象,如在本次专业学位评估“口腔医学”和“艺术(音乐领域)”两大专业类别评估中,均没有高校获评“A”。

同时,口腔医学专业类别中还出现“A+”档(2所)与“A-”档(1所)入选高校数倒挂的现象,再加上评估并未公布原始的分,导致外人难以通过分档了解各校之间的真实差距。

2.jpg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类别的水平评估结果显示,A+档学校数高于A-和B+档,形成了倒挂现象。(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截图)
  • 调查与评价注重公平、合理

首先,两大评估都重视“规模”在评估中的合理影响。

第四轮学科评估对于专任教师数、授予学位数等规模性指标设置了上限,院校如果达到上限值则得分相同。

专业学位评估也通过为多数指标设置上限(限制填报数量)、考察代表作等方式,试图克服“唯数量”倾向。

对此,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教授指出:

规模确实体现了某种对于社会和行业的贡献,但规模的决定权并不掌握在院校手上,强调规模也容易助长过分关注名额求大求全的办学倾向,因此,盯准‘质量’是非常正确的。

在今年7月13日清华大学举办的“面向未来的国际高等教育评价”会议上,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林梦泉研究员也就规模指标问题展开讨论。

林梦泉表示,规模性指标在学科评估中的权重、上限已经被控制,但如果高校仍旧对这类指标有争议,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大家可再次讨论磋商。(详细报道请参见一读EDU后续文章)

其次,坚持分类评价,避免同质化。

第四轮学科共设置人文、社科、理工等9套指标体系框架,每个框架下权重并不相同;

首次专业学位评估同样提出要“引导高校突出办学特色,避免专业学位建设同质化”,并按照专业学位类别,分别设置了8套指标体系。

两大评估均避免“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这说明,分类评价的思想在当前高等教育评估中正逐渐被重视起来。

3.jpg

杨斌(来源: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网站)
  • 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

第四轮学科评估认为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为此,在“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下,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评价体系。

其中,“培养过程质量”凸显了当前评估对过去常常被忽略的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视。而在“毕业生质量”中,学科评估还考察了“代表性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促进高校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同时,首次试点开展大规模用人单位调查,将高校人才培养的话语权拓展到教育系统之外。

而首次专业学位评估的6大一级指标中,“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学业质量”、“社会评价”等4个均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撰文透露,专业学位评估将学生评价放在首位,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进行评估,面向“培养过程”开展过程评价,引入学生对办学质量的反馈评价,同时引入以论文评价为主的二次评价和艺术会评方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学位评估理念与方法。

4.jpg

黄宝印资料图(来源: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

02专业学位评估与学科评估的差异

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评估尽管有些共性,但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仍有一定差异。学科评估更侧重于对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的评价,而专业学位评估则侧重于对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评价。

  • 专业学位评估更加重视人才培养

如前文所述,两大评估均强调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但是相较而言,专业学位评估把人才培养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目标、过程、质量,再到评价,对人才培养涉及的各个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关注。

在大规模调查方面,第四轮学科评估引入了在校生调查与校外用人单位调查,这已经是一种突破。

但首次专业学位评估更进一步,不仅调研了在校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还调查了毕业生的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反馈人才培养质量的利益相关者人群,切实考虑到不同群体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5.jpg

根据艺术专业培养特点,首次专业学位评估专门针对艺术硕士(音乐领域)专业学位学生成果“毕业成果质量”和“优秀毕业生”两项指标组织专家会评,突出艺术专业学位以作品等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的特点,强调实践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衔接。(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 专业学位评估更加重视实践

专业学位教育具有显著的应用型特征,所以,学位中心在组织实施首次专业学位评估时,尤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首次专业学位评估对实践的强调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

  • 注重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 注重职业发展质量

  •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这三个方针的引领下,评估考察了“案例教学”“实习实践”“校外资源参与教学”等创新指标;激励高校建立“双导师”制度;引入职业发展质量、职业吻合度、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等注重职业发展质量的观测点;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杨斌表示,这种评价维度“抓住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弱项,戳中了专业学位混同于学术学位培养这个痛点”。

这一点对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而言是一个提醒,也有利于众高校明确学术学位培养和专业学位培养之间的区别,及时把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6.jpg

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培训会现场(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03建议

经过前三轮的探索、实践,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已有94%申请参评(学位中心并未明确公布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参与率),总参评数较第三轮增长76%。

而首次专业学位评估尽管对参评学位授权点设置了门槛,但符合参评条件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已经实现了100%参评率。

两大评估的高参评率足以说明,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现有地位,及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得到更多关注。因此,评价方和被评价方都应考虑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这种评估。

  • 如何完善现有评估?

首次专业学位评估还只是小范围试点,尚未全面推广。

我国现有47个专业学位类别中,目前只在法律、教育、工商管理等8个设置时间较早、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专业学位类别中进行了试点评估,规模最大的工程硕士、博士因为正在进行学位类别改革工作并未参与其中。

待到下次专业学位评估中,学位中心需要在保留首次试点评估优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与社会意见,不断完善评估,这样才能让参评率不断提高的评估真正发挥它的效力。

杨斌认为,专业学位评估可以以“四励”(奖励优秀、勉励赶超、激励创新、鼓励特色)为目标进行改进。

他的建议包括:

  • 可以每年或隔年推出,或者单数年推出全面评估,双数年推出分类特色评估,在总排名之外,还要根据中国实情,推出根据地区、新办院校、规模小的院校以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开展的分类评估结果。

  • 未来,学位中心还可以重点衡量教育增值因素,不是仅仅列举优秀毕业生、知名校友,还要看看是否真的是因为院校所提供的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成长与发展。

  • 同时,调研毕业生质量时,还要考虑如何补充创业校友的部分,让就业和创业形成某种兼顾。

7.jpg

(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 高校如何正确对待评估结果?

作为参评方和被评价方,院校也要避免“有了佳绩就庆功”、“没取得好成绩就阅后即焚”的态度。

对许多高校而言,接受专业学位评估后,要真正认识到,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之间的区别,将专业学位的发展推向应有的方向。

而在对待学科评估时,高校也应保持理性态度和清醒认识,不宜“过度”关注指标权重,妄图今后将资源投入到权重比较大的指标上,而忽视了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

此前,教育部学位中心就曾表示,不公布指标权重的一大原因在于,防止高校根据权重分配工作重心,将发展自身与迎合评估本末倒置。

评估结果已出,高校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好“对症下药”工作,在此过程中,要避免的误区是,盲目、机械地削弱甚至剪除评估结果不佳的学科(专业类别)。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万明钢教授就曾撰文指出:

大学中多学科的存在、学科之间的差异恰恰构成了大学内部的学科群落,多样性、差异性才会带来协同、互补、融合与竞争。

有比较,就有差异,高校切莫过于被评估“牵着走”,应立足于自身实际与社会需求,统筹学科发展。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一读EDU”,作者方略研究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一读EDU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一读EDU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首次专业学位评估和第四轮学科评估都出结果了,我们能发现什么?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