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PBL在中国:一位高中生的初体验

作者:LIFE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

PBL在中国:一位高中生的初体验

作者:LIFE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

摘要:“我只要符合这些标准就可以拿到高分,但不一定代表我花了最大的力气,尽我所能去做了这个项目”

md-duran-628447-unsplash.jpg

图片来源:MD Duran on Unsplash

在PBL(项目式学习)越来越火的今天,你是否对这种新兴的学习方法充满了好奇与疑问?究竟在用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是如何评价和看待PBL的?今天,LIFE君特别邀请到一位深入参与过PBL学习的国际高中学生雨晴,与我们进行了一次对话。雨晴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支教经历,对PBL的本土适应性、可行性和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透过她的观察、反思以及困惑,来看看这个当下流行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PBL能适应中国的土壤吗? 

LIFE君:你觉得同样的内容和目标经由PBL介入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是否有很强的适应性?

雨晴:我先来介绍一下我的教育背景吧。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公立学校读的,在高中时我转到了国际学校,学校使用的是IB课程,这个课程很多都是PBL形式的,它有点像是分单元进行的教学,不管是文科、理科甚至是艺术,都会有一个让学生自己做项目的任务。比如数学课在学完每章内容之后,会要求学生探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且做调查,写论文。

LIFE君:在传统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比如三角函数,也有很浓重的PBL色彩吗?

雨晴:其实没有,它是一个结合,既有单元式教学,也有专题式探索。

LIFE君:你觉得同样的内容和目标经由PBL介入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是否有很强的适应性?

雨晴:我觉得PBL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接受这种教学时,学生可能会缺乏一些Research Skill(研究技能),或者小组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不是很强,这样在做小组任务或是进行探究、展示的时候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可能会分工不清、拖延时间,或者很难找到合适的内容等等。但是经过几次学习过程之后大家可能就会清楚一些,知道怎么做。

我觉得如果要在国内的传统教育应用,单元式教学和专题式探索也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LIFE君:在这段适应期里,你们的教学团队会给你们什么样的支持呢?

雨晴:我记得在高一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讲一些技巧,比如说在展示的时候不要在PPT上放太多字,不然听众很无趣,做汇报就没有意义了;其次是逻辑要清晰,不能想到哪里讲到哪里,结构要自己梳理清楚等等。老师会讲一些,但是大部分还是要靠自己。每次看到别的小组展示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使用的方式我当时没有想到,那我们下次也可以尝试一下。

LIFE君:也是和同伴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吗?

雨晴:嗯,是的。

将教室还给学生,学生真的领情吗? 

雨晴:我其实挺困惑的一点是,老师在PBL上课时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因为PBL主要是学生自己做,一个人探索或组队,老师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这两个月我们要做什么东西,比如这周你可以开始背景研究了,或者可以开始写报告等等。我遇到的一些老师给我们分配了任务之后,就自己坐在电脑前了。也就是说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时很小,只需要做一些解释和给一些建议就可以了。

当然,老师也可以全程辅导学生,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保持兴趣,完成这个探索过程。

因为从学生角度上来看,学生知道这节课又要做某个项目,老师在宣布完这节课的任务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我在教室中完成这件事情,和我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完成没有什么区别,那我还来上课干什么呢?于是一些学生就开始在课上做别的事情,比如其他科的作业一类的。这个时候我就很想知道老师如何激发学生持久性的兴趣,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

LIFE君:是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自制自律,进行自主学习。 那你作为学生,希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怎样的支持呢?

雨晴:从学生的角度上我可能希望有更专业的指导。但是不可能有老师精通于各个方面,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去校外寻找帮助,不过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觉得一般老师给予的都是架构上的指导,学生可以往哪个方向走。你要面对的问题可能老师也不知道如何解决,但是也可以考验学生自己的能力。

PBL让学生太舒服了?

LIFE君:你如何评价PBL的学习效果?

雨晴:我觉得它很有意思,但学生做成什么样受考核标准影响很大。还有就是当学生接受PBL教育很多年后,就会出现一种情况,会认为PBL无非就是做一些Presentation,写一些论文,做一些海报,或者实际调查一个问题之后去解决它。两三年之后,学生已经能够总结出一些可以快速完成的技能来。

LIFE君:所以可以理解为,长时间进行这种学习后,学生逐渐地会找到其中的规律,PBL不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东西了?那你觉得挑战性对于学生来说有多重要呢?

雨晴:PBL需要不断寻找新鲜的材料和新颖的形式来刺激学生的兴趣。对于我来说,我一定要选择一个我感兴趣的选题,但是我觉得学生对于项目的投入取决于其他学科忙不忙。如果我同时有很多个PBL项目要完成,因为我已经了解了其中的规律、结构和技巧,我可能会选择一个比较快速完成的方法,把它们拼装在一起,就可以完成了。

LIFE君:所以如果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你认为PBL还能让学生学到多少?

雨晴:我觉得……会相对少一些。刚刚接触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但是如果一直重复地接触这些,学到的就会相对少一些,因为case study太多了。

比如你上一节语文课,第一次研究了一本唐代的小说,就会觉得这个朝代特别有意思,会想知道小说的特色是什么,还有哪些相关的小说可以去读。但是下次你要读宋代的小说,再下次是清代的小说……这时候就会觉得小说就这样了,你只是在学一本新的小说而已。

感觉好像同一类东西是永远学不完的,一开始会是一个打开眼界和知识领域的过程,但时间长了,尤其是没有很多形式上的变化,还是会有一些中规中矩,变成一种无聊的过程。

LIFE君: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项目设计也要不断地创新,让学生不断走出舒适区?

雨晴:对。

学多少才够?走到哪可停? 

雨晴: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学几个Case Study(个案研究)足够支撑整个这个单元要学的内容?

LIFE君:是说知识量吗? 

雨晴:对,因为我之前学地理课,比如说全球化。老师给我们提的一个项目是研究南非可可豆的生产,如何运到不同的国家生产巧克力等,包括整个巧克力的产业链。我们就做了一个项目探究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劳工的遭遇是怎么样的,跨国企业是怎么样的……我在想这其实只是全球化或者全球贸易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

 如果我们在用PBL时,我们要多少个Case Study才能支撑我们的学习?因为在传统的单元教学中,一般会介绍一个比较概括性的知识点,基本可以应用到任何情况下,然后再解决应用问题。但是PBL的解决如果是一个Case by Case的形式,学生能否学到或者应不应该学到足够全面的信息呢?

LIFE君:明白。就是说到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停,或者我们应该到哪?

雨晴:对。

评分的漏洞如何补? 

雨晴:我觉得PBL引入到传统式教学的一个要点就是要使PBL在成绩上有体现,就是一定要算分,不然学生的Motivation(驱动力)会很低,因为PBL主要是靠兴趣来选题和探索,如果只是一个类似于课外性质的探索,让学生学到学术上的东西会很难,也很容易造成拖延。

LIFE君:可以理解为没有目标性或目的性吗?

雨晴:对,学生就没有那么有动力想要完成这个东西。但如果说想要把PBL进行一个分数上或者是主观性的衡量的话,这个分数和考核标准就非常重要。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考核标准定成什么样的才好。

我觉得在IB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考量这个过程,关于结果是用非常客观的标准,比如说你表达是否清晰,或者你主题是否新颖,语言是否得当等等。我觉得它并不关心我作品的实质。它主要是看你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有没有和组员一起做背景调查,有没有做好分工等等。

比如我学戏剧,我会很在意我的剧最终做出来是什么样的。但如果考核标准是看我如何做出这个剧的,作为学生,我可能会更看重于怎么体现这个过程我探索得很好,而不是最终我展示出的是多好。

LIFE君:嗯,明白。评分中学生有了这样一个漏洞可以钻。

雨晴:对,我就在思考怎么样填补这个漏洞。因为我觉得我追求的目标和PBL的设想有些不同。

在我刚上国际学校的时候,我接到一个项目就会希望尽我所能做到最好,但是我后来发现就算这样我仍然拿不到最高分,因为我没有研究它的考核标准。这个标准把探索过程分成了几个模块,包括组织是什么样,结构是什么样,是否引用了专业结构,运用了专业名词等等,我只要符合这些标准就可以拿到高分,但不一定代表我花了最大的力气,尽我所能去做了这个项目。

LIFE君:你们现在的课程都是用PBL式教学吗?

雨晴:我觉得是单元式和PBL结合。因为我高一的时候学的不是IB课程,我们学校的高一课程相当于是学校自己的探索,运用了很多PBL的教学,但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平时老师的教学内容和PBL项目没有很大关系,考核时只给PBL的分数。

我当时学数学,上课是传统的方式,会做单元测试,但是单元测试的成绩并不归于期末成绩,论文才算期末成绩。但是论文相当于是一个课外的拓展,也就是说我不管上课听得多仔细,如果我论文没有写好的话成绩就很差。所以我觉得想要探索实行PBL的学校在安排课程计划的时候也要考虑相关性的问题,还有PBL到底要占多少比例。

LIFE君:明白,就是传统的标准分数如何和PBL协调关系,给出一个更加全面的结果。而且你刚刚提到PBL本身的测评过程也是可以改善的。

雨晴:对。

LIFE君根据BIE提出的PBL的“黄金标准”和项目设计的核心要素,邀请雨晴在访谈的基础上继续和大家分享了她的学习经历与思考。

对项目的持续探究一般多长时间?

雨晴:高一时候学校里的PBL大多是周期为三周左右的研究报告写作,或者是两周左右的演示活动(Presentation)。

学生如何选题?有多少自主选择的空间?

雨晴:我做过的项目学习都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常老师会给一个大主题,或几个个案供我们选择。因为PBL的时间跨度长,我肯定要选一个自己真的想了解 /想动手解决的主题进行探索,不然可能做到一半就丧失动力了。

考核标准如何有助学习过程?

雨晴:以研究报告为例,老师给予的考核标准里包括“运用广泛、合适的专有词汇,创设清晰、明确的研究问题,使用广泛的研究方式收集和记录材料”等等。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会不断参照考核标准、调整自己的作品。”

学习过程是否有针对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雨晴:高分的作品需要出色的分析能力、写作/口头表达能力,创意和细心程度,但是不一定是学生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作品。因为要在满足条条框框的考核标准基础上再精细加工,学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和探索热情。

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得到多大锻炼?

雨晴:大部分的项目都是小组活动呢!IB的戏剧课中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考核标准关于学生如何组建团队。

在PBL中跌打死磕两年之后,我学会了找““靠谱”队友,然后主动分配任务、安排课后见面时间、设定阶段性截止日期等技能。即在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利用组员的技能、满足兴趣,和平做决策(Ddecision Mmaking),积极利用校内校外资源……这些虽然不是考核标准上的要求,但是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高效、愉快。

PBL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心理、智力、体力上不小的挑战,但是从中学会的技能比传统教学方式更适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大小活动。

项目的真实性多大?

雨晴:有一些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所以展示结果的实际影响力并不大。但是学生也可以在探索完之后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或者改进意见,让研究结果更具现实意义。

比如在高一中国研究课的一次口头展示活动上,我和我的同学选择探究““普通中学和国际学校老师的考评方式”。在阅读教育局网站上不同考核机制和国际教育组织的相关文献之后,我们模拟了一个“调查现场”的情景,对比和比较了两个体制下的教师考核制度,列出了两者共同的问题和单独的缺陷,最后我们还给两种学校分别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做完这个活动之后,我不但对我感兴趣的教育领域有了更多认识,或许有一天还能把这些意见提给现实中的学校呢!

评价与修改的过程中,老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反思、不断完善?

雨晴:在探索过程中,老师会分阶段来检查我们的进度,防止我们拖延到最后几天才做。由于每个同学做的主题不大一样,所以我们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痛苦的写作过程)。

Presentation类的活动会在全班面前逐一展示,Essay类的作业就只有老师能看到了。有些老师会要求听众写下每个Presentation中做的好的地方、有趣的地方和可以提升的地方。这样不但可以让听众仔细听讲,还能为演讲者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

老师的反馈则通常是根据考核标准指出欠缺的部分。我个人觉得如果学生收到修改意见之后能及时改良自己的作品、再次上交获取反馈的话,学生能获得更大的提高。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LIFE教育创新”,文章为受访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LIFE教育创新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LIFE教育创新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PBL在中国:一位高中生的初体验分享二维码